草原就是神舟的家──内蒙古各族各界支持我国航天事业纪实
半月谈记者 惠小勇 阿斯钢 王宇天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无论是发射、着陆还是有关火箭部件残骸的回收,都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荒漠地区进行。茫茫大漠,无边草原,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又一次壮丽的腾飞,也书写着内蒙古各族各界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深情厚谊。
把最美好的家园献给航天基地
居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址的牧民多数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从伏尔加河畔长途跋涉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的后人。1958年,为建造我国第一座卫星发射场,他们让出黑河沿岸近4万平方公里最美的家园,开始了比先辈们更大规模的搬迁。2个苏木(乡)、4个嘎查(村)、260户4000多人和7万多头(只)牲畜,当年内全部迁出,在其后的数年内辗转移牧,走遍了额济纳11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相当于土尔扈特人当年行程的两倍。
今年68岁的贡嘎是从发射场原址内的巴音宝格德苏木(乡)乌苏荣贵嘎查(村)搬出来的,他介绍说,从他们嘎查搬出来的牧民,后来为找到适应的草牧场,经过数次搬迁分散到四五个苏木。当年不少牧民搬家时心痛得落了泪,但却没有一个人反对或讲价。
老牧民们义无反顾,新一代的牧民同样视祖国航天事业的需要为最高需要。2003年8月,为保证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万无一失,生活在航天城实验区里的巴音宝格德苏木(乡)宝日乌拉嘎查(村)牧民龚志军一家与附近18户牧民一起,响应政府号召,赶着牛羊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热土,搬迁到上百公里外的地方建设新村。
65岁的额济纳旗原副旗长刘洪贵介绍说,近年来,为了安全保卫工作,航天基地每有大的试验或发射任务,附近的牧民都要有暂时性的搬迁,全旗累计搬迁牧民群众3万余人次,搬迁各种费用达到1200万元。这些费用大部分都由牧民群众默默地承受了。尤为不易的是,黑河水是额济纳旗的生命水,但天再旱,牧民的草场不管怎么缺水,都保证航天城水库里的水是满的。
用最真诚的行动迎接神舟回家
如果说为了神舟号有一个安宁的家,额济纳旗的广大牧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么,为了飞船顺利回家,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四子王旗的牧民同样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追随着神舟飞船的一次次悠然飘落,回收车队必须要一次次穿越牧民们的围封草场。车辆轧过的草地需要好几年才能重新长出草来,但牧民们对此从没说过二话。飞船回收场核心区内散居着30多户牧民,每次开展回收作业前,他们都要拖家带口从核心区内临时疏散转移出去,但大家都积极配合,从无怨言。
2001年,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在即,为加强着陆场空中搜索分队的安全,需要占用一块草场修建停机坪。这里是牧民道尔吉家中最肥美的一块牧场。道尔吉说:这儿是神舟飞船的家,我们和部队又是一家人,让点地方是应该的。于是,这块2000多平方米的草场就成了停机坪。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前夕,几场雨雪使通向飞船着陆场红格尔的土路泥泞难走,党政军有关部门调集沿途所有修路器械,组织人力,全天候抢修。牧民们纷纷带上工具,自发地加入到修路大军中。一条长约60公里的简易公路,在短短几天内就重新全线贯通了。
火箭残骸对于火箭性能的研究和改进意义重大。按照设计,第一级火箭、4个助推器和飞船整流罩残骸,分别坠落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3个地方。每次飞船发射,千里草原上都展开回收火箭残骸的大行动,牧民们开车、骑摩托车、骑马、骑驴、骑骆驼帮助搜寻部队寻找残骸,不少牧民全家出动。
神舟一号发射时,内蒙古草原中部的一位60多岁老牧民首先发现助推器,他让家人看护现场,自己骑毛驴去给搜寻部队报信。10月12日上午,在神六发射后仅约1小时,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女牧民莲花就将有黑匣子之称的磁记录仪交到部队搜索人员手中。在当地牧民的大力支持下,火箭残骸搜寻任务在两小时内就基本完成了。
齐心协力营造“飞天”热土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侧的胡杨林深处,满是断壁残垣的地方醒目地耸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这里是额济纳旗旗府的第一个驻地,1958年以来,为配合航天基地的建设,额济纳旗政府先后迁移3次,最终搬到了位于黑河下游、距基地159公里外的达来呼布。
三移旗府的故事成为地方政府支持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段佳话。事实上,从1958年导弹综合试验基地到1992年神舟飞船主着陆场的建设,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和回收,到今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不止额济纳旗,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都把配合有关建设、试验、发射、回收方面的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不管是隶属部委条条的,还是地方块块的,都能够高度自觉、密切配合,高效解决安全、交通、电力、牧民疏散等问题。
飞船着陆场区范围大、点号多,又临边境,安全保卫任务很重。地方公安部门每次都需动用数千乃至上万警力、民兵、联防队员提前介入,进行大量细致的排查、疏通和警戒,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安全保卫任务。飞船着陆区内的牧民不多,却极为分散,为了通知一户牧民转移,有时要走几十公里的路。
为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内蒙古气象局在飞船发射、回收的前后20多天时间内,调动11个气象台站采集气象数据,一天两次将各种数据传送到有关部门,他们还组成专家组,每天进行天气会商。为满足飞船回收时的通讯需要,原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于2001年出资210万元,在飞船回收场一带铺设光缆62公里,并修建价值240万元的移动通讯塔一座。为方便回收,自治区交通部门新修了一条通往回收场测控站约60公里的柏油路,自治区电力部门维护线路100多公里,并提供应急发电机组,而承担返回舱运输任务的铁路部门同样精心安排,专人护送……
军民连心,军政携手,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大步前进,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还在草原上传唱。(编辑:许小丹)
【推荐给: 】 【】 (责任编辑:张改萍)
/图片: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请注意: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