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量让她自信爆棚
和王东不同,研究生周婧是为了证明自己“也能写”而成为博客的,她的风格颇具小资情调:白色棉布裙、校园里花开花谢……周婧的文笔不错,“与其让出版社品头论足,还不如自己做主。”周婧有一批自己的拥趸,偶尔超人气的回帖量让她自信心爆棚。
根据搜狐网今年7月所做的博客调查,75%的人写作动机是“抒发感情、交流、交换资源”,60%的人满足于“知道有人关注自己Blog时产生坚持的动力”、“我的Blog原创的帖子多过转载的帖子”。原创性、期待被人关注成为博客的特点。
看博客从偷窥到求新
而像傅晓琳这样的看客也经历了大浪淘沙的过程。“最先是什么都看,尤其是名人的。大概一年后,开始只挑喜欢的。”傅晓琳告诉记者,最初接触博客,是因为“有‘偷窥’的感觉,能满足好奇心”,但很快就觉得有的是哗众取宠,有的则太假。
根据调查,大部分用户观看博客的主要原因是“更个人化”和“可以看到不加掩饰的各种观点”,82%的人读博客是为了“经常接触一些新的想法”。
博客交际:从吸引眼球到纯棉时代
摆脱木子美一举成名时的浮躁,如今生人勿扰的门槛使博客更纯净
从吸引眼球到加深交流
在中国博客史上,“木子美”是绕不过去的关节。2003年6月至11月,中国博客网(blogcn.com)用户“木子美”发表网络性爱日记,给该网带来巨大访问量,“博客”一词成了网络搜索引擎热门关键词。
制造话题、形成热点、成为“巨星”,似乎是出名的一条捷径。但在采访中,不少资深博客已经从“吸引眼球”转移到“加深交流”。王东告诉记者,通过博客认识人,打破了常规的“先认识再熟悉”,演变成“先熟悉再认识”的模式。“看过我的博客,基本上就了解了我的为人,能接受的,私下再交往,不能接受的免谈。”
公开身份但不公开隐私
媒体工作者张绪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时常在博客上发表些独到观点。和王东不一样,张绪并不热衷于通过博客结识朋友。印尼发生海啸的时期,他曾经在博客上发表了不少观点和翻译过来的国外报道,最多时有上百个回帖。“看到自己的东西有人认同,肯定有成就感,但没必要把关系发展到网下。”
事实上,大部分在网络上公开身份的人还是不愿意把隐私公诸于众。女作家洁尘一年前开创了博客“私人版本”,她认为写博客就像面对陌生人说话,“一开始写博客,我就把自己放在安全位置,我不知道写作的对象具体是谁,过分袒露会很危险。我只呈现我愿意呈现的那一面,私密的、内在的东西会有所保留。”
博客上交友关卡重重
除了发表个人观点,成为交流渠道才是博客的本原,他对从博客上交的朋友设立了重重关卡,比如会员积分、考察回帖水平等,经过他的考验后才有可能发展到私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