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严重同质化”
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当我们认识到城市个性重要性时,将需花费大力气恢复
刘忠德是文化领域中少有的懂建筑的领导,他不仅关注建筑文化,并且极力呼吁保护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执著至今。 对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被忽视和冷淡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他痛苦而且痛心,并多次撰文探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问题。他一直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缺失能引起全社会关注,因此对于“2005首届中外建筑与文化论坛”,他不仅非常赞同这一与他们想法一致的活动,欣然接受组委会邀请,还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人物简介
刘忠德: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顾问。
1933年5月生,吉林辑安(今集安)人。
1953年东北实验学校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年3月毕业后,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团委负责人、党委组织部干事。
1962年9月后任南京工学院讲师、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
1990年6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92年10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文化部部长。
“文明古国后代该清醒了”
记:您主管文化事业多年,并且重视建筑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对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问题,您有怎样的看法?
刘:去年,我的家乡集安市高句丽遗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名为“故乡儿女的心愿”的文章,思考如何把握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个性特点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方向,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要求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在文章中写到:“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痛苦地看到,在所谓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几乎都变成了一个模样,没有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很多城市的文化遗产遭到了越来越彻底的破坏……”
建国后几十年来,我们各个城市的领导人像接力赛一样搞城市建设,结果很多都没有搞好。看到今天我们中国城市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我真得很痛心!
但当我们认识到各个城市的个性特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时候,却要花费大力气恢复,我家乡的高句丽遗迹就是耗资40亿元维护的。
作为文明古国的后代,我们应该清醒了!应该懂得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建筑,应该珍惜我们过去的文化积淀。
城市建设与保护个性应一致
记:为什么几十年了,现代化城市建设都还没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补上?
刘:我认为原因是不能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城市个性特点相结合的问题。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城市特点应该是一致的,结果却变成对立的。像北京一个大厦,就是把老文物毁掉然后建“假文物”,这已失去了文物的价值和本真;天津原来有一个中国最早的小邮局,为了修一条柏油马路被拆掉了,很可惜;南京为了建设一栋现代化大楼而要拆除仅存下来的一处慰安妇遗址……现在,我们还按这个错误的轨迹走,这个问题要急切解决。所以,我很赞成举办这样一个有关建筑与文化的论坛,我们必须关注到这个问题。
记:现实中,现代化城市建设确实与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有冲突,这个问题如何兼顾?
刘:其实,这个问题在国外也存在。像澳洲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斗争也很激烈。他们的做法是,把古建筑的顶部保留下来,下面做成了商店。但在中国,则是把旧建筑整栋拆除,或大片推倒。尽管我认为澳洲的做法在中国不可取,但至少有可借鉴之处。我的想法是,建筑形式应该考虑传统文化,但功能要现代化,尤其是对于老城区、古建筑的改造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更深层地讲,先进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只有抓好文化才能搞好城市建设。
如何解决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我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能以为一呼吁就能全解决,因为社会历史阶段不可逾越,并且与每个城市领导者的素养、知识水准有关,也与建筑师有关。
旧城改造拒绝发展商有合理处
记:广州市政府明确提出旧城改造发展商不能介入。对这一做法,您是怎么想的?
刘:这个做法有合理之处,旧城改造不应该是商业行为。像北京的长安大戏院,这块地曾被卖给了发展商,发展商想强制拆除,但幸好被保住了。所以,对于涉及文物和文化保护的旧城改造问题,政府应该尽量避免商业行为。
本报特派记者 马羽飞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