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徐迅雷
11月3日《南方周末》头版头条、二版头条,光标题就够触目惊心的了:《代课教师艰辛执著震动人心县委副书记动情上书教育部》、《13年一人撑起一所学校/山村代课教师李小峰演绎〈一个都不能少〉现实故事》。甘肃省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三个多月前把含泪写下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寄给了甘肃省委与教育部,这个报告的事实令人震惊:渭源县有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40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20年!
“每月拿40元工资”,这可不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文革”年代!“代课教师”先前称作“民办教师”,发达或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民办教师几乎已不复存在,但在旷远的西部地区,依然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存在——目前西部12省区市有逾50万代课教师,他们承担了至少1000万农村孩子的教育任务。笔者工作在杭州,说实在的怎么也想不到西部教育还是这样一个状况。最近在北京有个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透露的消息是:全国10所实验小学明年开始试用美国科学教材,课程覆盖了四大主题领域: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质科学和技术设计(新华社杭州11月1日电)。当然这10所小学多数在东中部,我所在的浙江就占了4所。教育状况的地域差异实在太大了,那演绎《一个都不能少》现实版的山村代课教师以及他的学生,恐怕听都没听说过什么美国教材!
由此想到了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这是布什总统2002年初签署实施的法案,我最初在《走进美国教育》(王定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一书中看到这个法案的标题,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作为世界教育超级大国的美国,怎么也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法律说实在的很有意思,不像我们国度,每一部法律都弄得一本正经却往往成为本本、束之高阁;他们给这部布什总统极为上心的法律,弄了这么个名称,要知道,如果加上相当于“实施细则”的《2002-2007年美国教育战略规划》,那可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法案。当然,这个以形象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命名的法案,不是简单意义的“一个都不能少”。它强调教育公平——要让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它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使义务教育在新世纪上一个台阶。《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从名称到主旨到实施,应该给我国教育以启示。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作为1965年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中小学改革法,内容包括:(1)建立中小学教育责任制;(2)给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自主权;(3)给孩子父母更多的选择;(4)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阅读;(5)提高教师质量;(6)检查各州学生的学习成绩;(7)提高移民儿童的英语水平。此法是布什政府内务政策的重中之重,布什一直十分重视,为了实施该法,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布什政府还是大幅度增加了中小学教育拨款。2004年度中小学财政预算已增加至500多亿美元,比2001年上升了26%。美国仅是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就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公平性的实现,通过联邦资助的方式资助需要的地区:2002年,对低收入地区补贴104亿美元;而此前的2001年预算为88亿美元,2004年又增加到了123亿美元,三年间增加的“涨幅”达到了40%。
可以想象与计算的是:如果我们拿美国对低收入地区年度补贴“123亿美元”零头的零头“3亿美元”来补贴“西部12省区市逾50万代课教师”,那对他们来说该是如何“庞大”的数字!真的是俺们国家没钱吗?不是的,“3亿美元”,也就25亿元左右的人民币,一年光官员吃喝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啊!问题在于非不能为,而不去为。
我们有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但我们没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有感召力的,但是很遗憾,电影毕竟仅仅是电影。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魏敏芝的母校——河北省赤城县镇宁堡学校,以及电影拍摄地水泉小学,目前处境非常尴尬:前者因教育资源外流陷入困境,“有一半的学生都流失了”;后者则只剩了1名教师和6名学生(11月3日《新民晚报》)。在欠发达地区,别说“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连“老师一个都不能少”都困难;别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连“不让一个老师掉队”都成为了梦想。每月拿40元工资连拿20年的山区教师——甭管他们被称为什么类型的教师,他们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教育设备,无论是生存条件,还是教育水准,都不知道掉队掉到哪里去了。这,绝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情形。但是,管着教育的人,就看得下去吗?
教育的责任,是国家的责任;教育的耻辱,是民族的耻辱;教育的虚弱,是人民的虚弱;教育的穷困,是未来的穷困。想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仅有16个字的名言吧,“面向”了那么多年的教育,距离现代化,距离世界,距离未来,究竟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