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广东省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创立经济特区先行一步的“试验区”。任仲夷同志是这个“试验区”开创时期的领导人之一。他性格幽默,语言风趣,常常在文章和讲话中,不时插入成语、谚语、诗词等,常常赋予新意,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妙趣横生,不仅增添了文章和讲话的文采,也使他阐述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道理,在人们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排污不排外”更重要的是排“内污”
“排污不排外”是任仲夷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口号”。对此,任仲夷1990年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口号,是1982年提出来的。那年,中央指示开展打击走私贩私和经济领域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当时有一些人对开放政策产生怀疑动摇,在不少干部中产生了各种畏难情绪,顾虑重重。针对这种情况,省委提出了两个坚定不移: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和搞活经济坚定不移。我们绝不应盲目排外,但要自觉排污,概括地说就是排污不排外。那时提出这个原则,主要是坚持对外开放。
任仲夷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排污不排外,是在注意排污的前提下着重讲不排外。现在,应当在坚持不排外的前提下,强调排污。必须认识到排污有两个方面,即既要注意来自外面的污,还要注意生自内部的污。
讲排污,只强调外来的一面还不够,还必须看到我们内部这一面。蚊蝇有从外面来的,也有原先自己内部孳生繁衍的。有人把近年来一些丑恶现象统统归咎于外来影响,是片面的,不能认为凡属污秽的东西都是外来的。排除生自内部的肮脏的东西,往往更重要。古语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你自己先有不好的东西,才能接受外来不好的东西嘛。一个人身体健康,对外来病毒有抵抗力,就不容易患传染病。
许多腐败的东西,并不是开放后才突然冒出来的。沉渣泛起,往往是因为国内本来就有这些东西,只不过开放后,外污与内污“土洋结合”、“里外结合”,给它们提供某些条件,或促使其更加发展罢了。
任仲夷说,内部的污,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许多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旧观念和种种落后现象。在努力反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同时,还要花大力气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残余。(据《南方日报》)
不应出了问题就否定这件事情本身
改革开放之初,谈到集中与搞活,任仲夷有过一番妙论。1980年12月19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南组发言时说:“我们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把经济工作搞活不容易,搞死却很容易。这几年好不容易才搞活了一点,如不注意,可能一下子又退回去。我们有些部门的干部,本来就习惯于统死,一阵风退回去,那是很容易的。所以,在强调集中统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点。”
为了防止这种片面性,他认为:首先应当划清界限。对中央提出八个方面必须集中统一、七个方面继续搞活的,该集中的要集中,该搞活的要继续搞活。八个方面的集中统一,也要有分析。例如基本建设,对于建设的规模和投资方向的控制,必须集中统一,至于具体的基本建设企业,还是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活一些;对重要物资强调集中是指必须完成调拨计划,至于完成调拨任务以后,也应当允许某种灵活,等等。
任仲夷说:“集中统一和干预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把经济搞活,更好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他引用陈云同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讲话的重要观点,既有强调综合平衡、集中统一的一面,也有强调把经济搞活、不能统死的一面。
1981年1月16日,任仲夷在中共广东省代表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对中央要求集中统一的,一定要集中统一,不能含糊;该搞活的,一定要继续搞活,不能倒退。他认为,过去经济工作有“一活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的现象,问题往往出在采取治乱的措施上。他说:“当某件事或某项政策出了一点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求找到改进的办法,而不应当因为出了问题就否定这件事情本身或去取消这项改革。”他说:“要防止一提行政干预,有些部门就捆住手脚,以至发生统得过细、过严、过死的现象。在采取行政办法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和强调注意经济政策、注意研究价值法则。”(据《当代广东》)
为“私营经济”正名扶持个体经济
经济学家郑炎潮曾在接受访谈时回忆,他的毕业论文在全国最早提出“私营经济”这个概念。当时他在广东做了大量调研,断定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阻挡。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了。他认为需要一个新概念来定义和规范雇工超过8人的个体经济,就自己定义了一个概念,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但这个概念很敏感,论文答辩前夕,导师告诉他,关于私营经济那一章必须放弃,不放弃,你的答辩肯定不能过关。当时他很痛苦,到底是放弃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呢?最后还是当时的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任仲夷1980年到广东,来之后遇到了难题,因为政策规定个体经济雇工不能超过2个,但广东的个体户相当多,雇工10几个,20几个,甚至几百个的都有。这个问题到底怎么办?他也很苦恼,当时就要求广东社科界研究。郑炎潮听到了这个消息,很高兴,于是从毕业论文中抽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那一章的打印稿,没有做任何修改,用信件单独寄给任仲夷。
不到一个星期,任仲夷的电话就打过来了。约他第二天下午3时到办公室谈谈。见面时,任仲夷发表了对论文的看法,他的大意是说,现在对个体经济,只能扶持不能压制,但要扶持个体经济,首先就要给个体经济正名,如果个体经济头上始终悬着一把“资本主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个体经济还怎么发展?这篇论文非常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支持你。并且我们还要围绕着你的这些观点,制定一个政策,给它取个正式的名字,就叫做“私营经济”怎么样?让它发展,让它壮大。
郑炎潮的论文本来有麻烦,但任仲夷接见之后,导师的看法改变了,论文也因此顺利通过。(据《炎黄春秋》)
省委第一书记对宣传报道有真知灼见
任仲夷:一张报纸是否受读者爱戴要看自费订阅、购买的人多不多
农村致富大讨论开始之初,任仲夷在辽宁省委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作了一个重要论断: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在取得政权之前,是要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由奴变主”;在取得政权之后,是要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由穷变富”。
《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在写这篇会议报道时犯了踌躇:历来对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这样表述的:领导党员和广大群众与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现在怎么能说主要是领导他们“由穷变富”呢?范敬宜担心这样的提法会犯“原则性错误”。但这又是省委第一书记经过深思熟虑的重要讲话,不敢擅动,最后商量出一个“淡化处理”办法:不作突出处理,不上一版头条,那两句话也不在标题中出现。新闻见报后,一直未见任仲夷提出任何意见,便以为他已默认。
10多年后,范敬宜在广州见到任仲夷,闲谈中提起这件旧事,说明自己当年思想不够解放,任仲夷才恍然大悟地说:“哎呀,当时我真有点不满意,想打电话问问你们,后来想想你们也许有为难之处,算了吧!你要不说,我至今还蒙在鼓里呢!”省委第一书记处处为媒体着想,实在令人感动。
任仲夷对办报还有很多真知灼见,他曾说过: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报也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使读者感到看这张报和看别的报就是不一样。衡量一张报纸是否受读者爱戴的标准,从根本上说,主要看它宣传的内容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此以外,我历来认为,重要的一条,还是要看自费订阅、购买的人多不多。(据《炎黄春秋》)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