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长期不能在经济高速成长中培育出自己的知名品牌来,那就需要对发展思路和政策进行认真反思,而不是为不发展自主品牌堆砌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来
□文 梅永红(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
在目前国内轿车制造业“3+6”格局中,吉利是唯一的民营企业,吉利的起步和发展都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局面。作为民营企业,吉利很少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更没有合资企业在金融和财税方面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吉利完全是一个新进入者,它的前身是浙江一家民营摩托车制造企业,最初的工程师队伍中基本甚至没有什么汽车行业的工程技术力量,物质条件也十分简陋。
然而,正是这样一家企业,从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领域之后,取得了快速而长足的进步,在车型和关键部件开发上不断获得新的成绩,并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因此,从吉利的发展来反思20多年来中国轿车工业的历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视角。
吉利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开始进入汽车工业,但我们对吉利的关注,远不只是因为吉利已经取得的惊人成就,更在于吉利是一个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执著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一个致力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企业,一个拥有从技术、企业管理到市场营销等的高级人才团队的企业,一个拥有极富人格魅力的领军人物的企业。未来能够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具有灵魂的企业。
今天,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受到全社会的推崇和关注。这对于吉利这样高扬自主创新旗帜、执著于树立自主品牌的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但是,围绕这一战略的讨论乃至争论还远未完结,实现这一战略的过程也注定是艰苦和漫长的。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有一个对自主创新含义的重新认识。我们说的自主创新,不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现实状态,更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条路径,一条获得技术能力、最终获得竞争能力的路径。
我们要支持自主品牌,因为自主品牌凝聚了一个企业的资本、文化以及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也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品牌不只是一个标识,它还有技术、质量、文化等内在的属性;品牌带给消费者的除了实际用途之外,还有精神上、心理上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铸造品牌是一项长期的储蓄和投资,是企业长期持续在技术、专利、服务、情感、文化、资本等各方面要素的全部凝结。同时,品牌也是用户认同一家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基本标志。奔驰中国公司总裁韩力达说:“品牌,是指它的内涵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客户需要这样一个品牌,而不是需要一部汽车这么简单。”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似乎都认同另一种逻辑:今天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获得自身的利益,当然也就没有“民族工业”之说;外国企业只要在中国投资,向中国政府纳税,促进中国就业,那就是中国的企业;跨国公司的品牌进入中国,在中国进行研发和生产,那就是中国的品牌。
正是在这种思想和理论引导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外品牌的自由王国。无论是飞机、计算机、手机等高端产品,还是饮料、胶卷、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基本上都由外国品牌把持着。在轿车市场上,外国品牌甚至已经形成“诸侯割据”的格局,划分出了不同跨国公司之间各自掌控的势力范围。在这一台轰轰烈烈的大戏中,中国企业要么依附于他人,要么被挤压到边缘状态,基本上沦为看客或“跑龙套”的角色。许多人并不认为这是落后和危机,反而强调这是趋势,是“规律”使然。于是,无数的中国企业便自觉地服从于这种“规律”,自觉地寻找不发展自主品牌、不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种种理由。
但是,别人全然没有我们这种书生意气。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控制中国市场,在与国内企业的合资合作谈判中,往往凭借核心技术要挟中国企业放弃民族品牌;而国内企业为了获得技术上的支持,往往不得不屈从于这样苛刻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在汽车产业领域,原有的当家品牌“红旗”已经因为合资而陷入苟延残喘的境地,当年高贵、典雅的气度已经荡然无存;“上海”品牌则因为合资而被“壮士断腕”,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彻底送进历史博物馆了;历经二汽人十余年努力打造出的“神龙”品牌,也同样在为合资而中途夭折,二汽的“东风”卡车在日产全面进入之后也将命运未卜。
对于那些已经形成一定市场效应的民族品牌,任何人都不应当有轻视甚至糟蹋的理由。这些品牌实际上是国家的长久积累,凝结着全体国民的智慧和心血。虽然今天还不够光鲜,不能做到名满天下,但世界上又有哪个知名品牌是天生的“龙种”?自己不愿意进行积累,不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而是指望倚靠在别人的躯体上混日子,说到底是寄生虫,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在当今全球化格局中,我们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全球化不是一道“免费午餐”,我们不应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己,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如果我们长期不能在经济高速成长中培育出自己的知名品牌来,那就需要对发展思路和政策进行认真反思,而不是为不发展自主品牌堆砌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来。如果我们不想经历艰苦的创新创业过程,只愿意委身跨国公司,甘当别人的“小伙计”,甚至错把别人的荣耀当成自己的光彩,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我们自身,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
正因如此,吉利追求自主开发,并且在塑造自主品牌上一掷千金,就显得弥足珍贵,极富远见。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费朗西斯·麦奎尔考察中国后说:“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最大的误区是低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有能力生产优质产品,缺的恰恰是品牌的塑造。”这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吉利投入的经费就高达千万计。一些人对此不解,一些人戏称李书福是在“烧钱”。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投资,吉利的车即使造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知名品牌。
虽然吉利目前还不能与那些老牌汽车厂相媲美,但我们除了吉利之外还有什么?那些合资企业有资格去法兰克福吗?即使他们去了,代表的又是谁?任何先进国家的汽车工业都不是一出生便显出今天的高贵气质,日本的丰田和韩国的现代也曾是西方人眼中的“粗制滥造”产品,也都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持续积累与打拼后才修成“正果”的。
在这一方面,韩国人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志气足以令我们汗颜。这种志气不仅仅体现在韩国企业和韩国政府,更体现在韩国数千万国民之中。韩国影星金喜善到中国来,指明非韩国车不坐,但我们从官员到普通百姓现在都是以坐外国车为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自卑的反映。对自己的品牌不珍惜,对自己的创新成果不珍惜,我们怎么可能在全球竞争的环境里建立起真正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呢?
所以,我们需要重塑我们的文化和精神。近代历史上,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许多人把眼光移向海外,许多人开始反思自身的文化,这都是正常的。但反思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自甘落后,一个缺乏自尊自强的民族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文化与企业、文化与品牌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我们也许能够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但如果缺乏文化的塑造与积淀,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文化这种“软实力”的培育,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作为,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作为,需要全体国民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