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 (作者:林莹 李小岗 刘孙谋)
核心提示
5年来她做着一件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事情,她选择一个非常艰苦的社会角色。她倾其所有开了一家理想中的老人院,她现在是17位“老小孩”的年轻“家长”。
-主人翁 李萍,32岁,来自海南白沙,一家老人院的院长
“我喜欢简单,所以选择与老人和孩子相处。”5年后的李萍对自己的兴趣旨向更加明确。第一次和李萍通电话时,电话那头风呼啦啦直响,李萍说她正忙着送一位老人去剪头发。再次见到李萍是在老人院的厨房边,刚刚放下手中菜叶子的她正在耐心地听医生讲解老人的病情,商量着用什么样的降压药更好一些。
在山内花园老人院第一间房子的电视机前,老阿婆用颤颤巍巍的手举起一只剥好皮的香蕉吃力地说“主任,吃。”随后,老人开始用含混不清的吐词朝着进门的李萍喊,意思是说儿子来看过她了,还买了香蕉。李萍一边拍着手,用和孩子说话般的长长调子喊:“阿婆、阿婆,我知道了,你儿子很帅哦。”老人满意地放下了手,浑浊的眼睛笑成了两道细线。
这种幸福的瞬间常常是李萍一天中繁忙工作的开始,是她义无返顾的动力,也是她5年来倾注心血最好的回馈。采访是在李萍的“家”里进行的,她习惯把老人院说成是自己的“家”,她是17位老人的“家长”。
到医院学护理
为老人端屎尿
李萍告诉记者,之所以走上这条路,真是缘分。2000年,她在振东区(原美兰区)和平街道办做老人服务工作,是一名公务人员。那时区里想培训一些护理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做了一段时间后,她感觉如游兵散勇的护理人员不好管理,而且她不懂得专业,工作开展很难得心应手。
“护理是一件复杂而辛苦的工作,不是常人能够承受。”李萍也曾做过艰难的思想斗争。但骨子里又有一股较真的想法让她想要做好做成这件事。下定决心后,她亲自到省中医院做护理实习生。
第一次为别人端屎端尿的滋味李萍一生都忘不了,她说以前就连医院的门都不愿意迈,但她硬是在里面挺了一个多月。第一天捱过去了,第二天就会容易一点。老干病房的主任医生看着一个大学毕业生床前床后这样跑,很是惊讶。一些离休干部为表示感激,曾给过李萍15元护理费,李萍没有要。回来李萍自己培训那些招聘回来的护理人员。不久,街道成立了“绿茵助老服务部”,向外提供了护理人员,但由于技术和管理都不成熟,工作仍然十分吃紧。
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他们的构想得到区里领导的重视,准备在米铺村建一个“老人公寓”,而这些工作准备让李萍承担。站在机遇和事业的岔口,李萍感到压力很大。
不顾反对进京学习
回来筹办老人公寓
“你想要把这件事做大做好,一定要有所准备,一定要经过培训,取得资格。”一名区领导这样告戒李萍。恰巧,那时有一个很好的机遇摆在李萍的面前,中华全国民办老人院培训班在北京开班,民政厅想派李萍进京“求学”。去与不去,在李萍的心里挂起了很大的问号。
李萍还是想去,但“进京”的想法很快遭到父母的反对。年轻女孩做这种工作太辛苦,父母终归不放心女儿出远门。直到2000年5月28日开班报名最后通牒之日,李萍才下定了决心。那天下午,李萍在表哥的护送下到新港搭船。准备从广州坐火车北上。那天,李萍装出时常出远门的样子,尽量不拘谨怯生。
“人就是要吃一点苦,受一点磨砺才能成长。”李萍说自己的北京之行可以说是转折之路。 到北京的那天李萍就感受了一把社会复杂,原本很短的路程出租车绕了一大圈,花了30多块。当晚她在办班的航空宾馆入住了。培训历时一个半月,他们先后辗转北京和天津两个地方学习,还到了“鹤童老人院”进行学习,受益非浅。直到现在她还感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回到海南后,老人公寓便在紧锣密鼓中筹办之中,李萍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开始寻找投资合作伙伴。很快这座老人公寓在振东区米铺村落成,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李萍在里面做副院长,但很多时候她不仅要当护理工的培训老师,还要亲手当“伙计”,照料老人。经营之初,老人公寓几乎成了北方老人的“候鸟公寓”,同时也成为病弱老人的另一个家,甚至一些台湾的老人也来到老人公寓疗养。这种欣喜一直鼓励着李萍,她越来越喜欢这项工作,并体味到其中非同的价值。
投入全部积蓄
另建一家老人院
“我们不是一个营业机构,这里是一个家,我们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工作的质量是靠心去衡量,付出的不仅是劳力,还有心。”李萍感触很多,她想要建立的是一个非赢利性的老人院,用 最少的钱让老人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安宁。但她说,但现实和她最初的想法却越来越背道而驰,几位老人的离开让李萍久久不能释怀。
李萍说,2003年一个姓潘的阿婆住进来,80多岁的老人有糖尿病和中风,情绪很不好,动不动就哭,而且容易发脾气。她是拄着拐杖准进来的,但事实上她的身体根本承受不了易怒的情绪。后来,老人家买了房子,她便回去住了。谁知道住了几天后老人不愿意再回来。后来她给李萍打电话说:“回到家后才知道饭的香味。”这话让李萍心里非常难受,活生生的人不知道饭的香味还有什么乐趣。李萍说,伙食的问题一直是老人面临的尴尬,但她却没有能力改变这个,而不久一些护理工也相继离开,这让她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她决定另起炉灶。
“老人离开了,劳动没有被认可,而我又无力改变,因此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重新开始。”李萍又开始了漫长的选址筹备。环境要好,空气要好,又要离农贸市场很近,李萍走了很多地方,这一次她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积蓄,2004年4月,她在山内花园重新开始。开始的那天只有一个老人,两个护理工。一年多过去了,这里的员工增加到6个,老人也增加到17个。
彻夜不眠六小时
在医院守护老人
在老人院的客厅里,记者看着几个老人正围坐在电视机前热热闹闹地看着电视,像一个和睦有序的大家庭。有人曾经问李萍,一个年轻人,每天都要面对着老态龙钟和体弱多病的老人,内心会不会很压抑沉闷?
“老人其实就像小孩,内心很脆弱。”李萍说,只要用心相对,老人也会感知,所以他们的服务不是机械式的,甚至要求更高,只有像对待自己家的老人一样,把心意送到,才能留得住老人。在记者的采访中李萍经常用“撒娇”来形容她看管的17个老人。她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上班,起床的老人就拉着她委屈地告诉她哪不舒服,哪里关节又疼。甚至老人之间还会比较吃醋,比护理人员更疼爱谁。
李萍说,三月前就发生过这样有趣的一件事,院里一个老太太腿脚不灵便,所以看护就一直要求她不能单独行走,一定要让人扶着。这样的情形吕阿婆看在眼里又有了想法。一天大家都在客厅看电视,正在大家准备睡觉的时候,李萍接到了吕阿婆儿子的电话,吕阿婆打电话回家说肚子疼。这时李萍十分惊讶,连夜将吕阿婆送往医院。经过急诊医生的全面检查,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是还是给吕阿婆挂了吊瓶。就是这样,从凌晨12点一直到凌晨6点,李萍彻夜不睡,一直陪在吕阿婆的身边,直到她离开医院。回到老人院,吕阿婆感慨万分,每每和人说起此事。从次以后吕阿婆也变得非常顺和,再也不发小脾气。
这件事情让李萍更加明白,到了暮年,老人更需要关怀,更需要爱,他们甚至对这些斤斤计较,她感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远远超过了端茶倒水打针吃药,心灵的抚慰更重要。
让迟暮老人
过得更有尊严
每天早上起床以后,李萍觉得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给老人买菜,这几乎要花掉她几个小时的时间。每个老人口味不同,而有的老人又十分固执,为此李萍绞尽脑汁,她说只有老人吃得好,才能健康,只有健康了老人的心情才会好起来。为了照顾好老人,李萍甚至关注到老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前阵子,李萍又和护理工给洪阿婆过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生日。事实上那天洪阿婆的家人在一天前就提出把老太太接回家,但老人没有同意。她想跟“伙伴”们在一块热闹。那天,李萍到糕点店买了一个蛋糕,买了很多鲜花。那天晚上,作为“主角”的吕阿婆头上衣服上都别着鲜花。而护理的护士们都涂上鲜艳的口红,每人在老人的脸颊上留下红红的吻。老人院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又说又笑,非常开心。很多老人都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老人是一个孤独的群体,我们之所以坚持做下去,是希望能让他们幸福而有尊严地过完暮年,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李萍说,她一直认为办老人院应该是公益的,不是为了赚钱,让老人的晚年没有遗憾也是社会的责任,这便是她的梦想和对这项事业的理解,而和老人的相处让她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更加宽容和从容,她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