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讲,创新能力还不强,相当多产品不掌握核心技术。从医疗卫生领域来看,我们自主发明的药物、技术并不多,体制机制也多在模仿外国的模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都有自己的基本国情。不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一味模仿、照搬是没有出路的。
第七,建设和谐社会。《建议》提出,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人群的利益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和谐。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服务等问题。否则经济再发展,收入再提高,社会也难以和谐。
第八,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央五中全会既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面临的困难,以科学的态度来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古人曰:要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并逐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要求我们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执政为民的意识,把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用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正视矛盾,承担责任,积极探索,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
二、正确认识“十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五”期间,是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卫生发展逐步加快的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探索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积极性共同发展卫生事业的道路。“十五”期间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是建国以来最快的时期。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条件、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总结了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应急卫生队伍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迈出了很大步伐。疾病监测网络不断健全,法定的传染病报告率不断提高。艾滋病防治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免一关怀的政策正在落实。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现、控制、有效治疗等都在不断改善。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有效应对禽流感疫情威胁方面,也建立了强有力的防控体系。这都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用2004年与2000年比较,儿童免疫疫苗接种率由85.3%上升到87.3%;农村改水受益的人口比例由92.4%上升到93.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5.2%上升到60%;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由44.8%提高到53.1% 。2004年,城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1.4%,农村住院分娩率提高到77.1%,提前实现了2010年的规划目标(2010年的规划目标是65%)。婴儿死亡率由32.2‰下降到21.5‰;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由39.7‰下降到25.0‰;孕产妇死亡率由53/10万下降48.3/10万;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将近72岁。这些重要指标的变化也充分说明“十五”期间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体上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应该看到,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卫生发展、特别是农村和社区卫生滞后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在农村和基层表现得尤为明显;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不强,一些重大疾病流行蔓延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急性传染病病例不能及时发现、报告;执法监督队伍薄弱、执法能力不强。这些问题使我们难以应对复杂的疾病流行和多重疾病负担的压力。人才队伍状况、经费保障机制等,成为制约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我国正面临着疾病谱的快速转变,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存在严重威胁,原有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不断增加,疾病预防控制面临巨大挑战。三是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不适应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四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不正之风未能及时纠正,导致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