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4日电
在3日进行的台湾“三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大胜民进党。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在选举揭晓后刊发郭伟峰撰写的社评,对选举结束后台湾政局十大动向作出预测。
动向一:民进党气数已由最旺的峰顶向山腰滑落
观察民进党是否惨败最重要的有3个指针:一,保不住10个席位;二,丢失最大的票仓台北县;三,所谓的“民主圣地”宜兰县、嘉义县失守。现在,第一项、第二项指针都达到了,第三项也完成了一半,丢了宜兰,说明民进党已经惨败!尽管民进党的大势不可能一垮了之,衰落的道路还是漫长的,但毕竟难于更上一层楼,这是今后最值得重视的政党政治现象。
动向二:国民党上升的气势不可阻挡
台湾民众对一个崭新的国民党重新寄托希望,这是多少年来未见的新气象、新民意。没有了旧包袱、旧沉疴的国民党,上升气势猛然而起,今次选举结果是一次重大验证,说明国民党上升的气势刚刚开始,展望未来,气势如虹,势不可挡。
动向三:马英九的泛蓝新共主地位已确立
马英九在这次选战中,越战越勇,最后敢破釜沉舟,宣布不过半即辞职,无畏精神,令人震惊。通过最后演变成为国民党与民进党党与党对决的此役,马英九不仅击败了民进党,也夺得了泛蓝新共主的地位,自信心将大大加强,对今后团结党内各种力量有积极作用。
动向四:民进党将陷入重新洗牌乱局
民进党高层非以全党利益为重,所以产生了勾心斗角的混乱局面,最典型的莫过吕秀莲,风言风语,尽说些令绿营丧气的怪话,但很多话都是矛头指向其它“天王”的。陈水扁最后见选情不妙,唯恐选后成为众矢之的,立即将谢长廷推出“斩首”,指高捷弊案是谢的事,与己无关。这些矛盾,选后将进一步爆发,不斗一个水落石出,谁也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可以肯定,民进党的内乱即将开始。
动向五:民进党对陈水扁秋后算账阵势将摆开
美国等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今次所投的是民众是否信任陈水扁的票,结果显然是不信任的。台湾媒体称,今次民进党之败,败在陈水扁失言、失德、失信、失政,吕秀莲为此提出了“选后政局发展四部曲”,民进党各个派别将高喊检讨口号,对陈水扁秋后算账的阵势将迅速摆开。
动向六:民进党新生代将奋起夺权
种种迹象表明,选举的结果对民进党的第二代打击沉重,领导团队中多人瘫痪是趋势,许多属于第二代和二代半的县市长候选人,也就是民进党的顶梁柱,因为败选,政治前景堪忧。第二代的鼎盛时期将要过去,第三代崛起的机遇提早来临。对第三代代表人物罗文嘉落选后的去向、动向,以及对民进党“学运世代”人物的未来走向,都非常需要关注。
动向七:弊案将进一步困扰泛绿阵营
选后民进党面临着来自各界要求彻底处理弊案的巨大压力,肯定要受到深度困扰。如果难于带到止损点,弊案继续发酵,必将影响到明年的北高两市市长选举,乃至2008年大选,置民进党于更加不利地位。还有,民进党今次的“以弊制弊”的选举策略彻底失败,说明民众对民进党的弊习抱有极大的厌恶感,台湾的民意有可能因此发生重大的变化,直接影响未来的选举政治。
动向八:明年北高市长选举国民党已占据主动地位
2006年台湾又将面临台北市、高雄市的市长选举。国民党期盼继续赢。民进党再也输不起。但是形势对民进党完全不利。首先,国民党与社会力量继续推动深入调查高捷弊案的活动,可能导致整个的民进党高雄势力瘫痪,使民进党伤得更重,对卫护高雄市长席位大为不利。其次,泛蓝各派已唯马首是瞻,泛蓝阵营一定有良好的磨合,分立没有可能,加之马英九无人可比的巨大号召力,台北市长席位可保。处于劣势地位的绿营,绝地大反攻,无所不用其极,是一定的。
动向九:民进党一定会调整有关政策
民进党的各种政策一定会开始调整,对今后各种各样的政策调整,究竟内容如何?不需要过多的猜测。方向如何?则需要评估。有几个假设不知是否可以成立?民进党的政策调整方向是:一,继续向有利民进党长期执政方向调整。二,加大力度向打赢北高市长选战方向调整。三,考虑向阻击国民党气势发展方向调整。如果这几个方向是可能的,就意味着民进党的政策调整有可能更加走向极端,对台湾社会的矛盾对立会增添更多不明朗因素。如此,台湾社会将更趋政治化、台湾政局更趋复杂化。如果民进党能够反思,合理调整政策,政局走向就会清朗得多。
动向十:两岸关系存在更大的变量
两岸关系政策,就是首当其冲要受到影响的政策。如果民进党认识到了国民党在今后的选举中,两岸关系已经不是负担,而是国民党的资产时,民进党会否考虑争夺或者平分这份宝贵的资产。如果从这良性角度考虑,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大幅放宽各种限制,如开放大陆民众来台旅游观光等,也未必不可能。但如果民进党反其道而思之,以为在两岸之间制造对立,更能够团结支持者,更容易打击对手国民党,那么,紧缩大陆政策,甚至不惜抛出具有爆炸性争议的“宪改”话题,以刺激大陆的神经,制造两岸紧张气氛,以利重夺话语权,转移弊案压力,那么在2008年之前,两岸关系就不明朗了。但是很有可能民进党决策者走中间路线,作平衡互动,两岸关系就有可能在比较平稳的发展势头上,实现有效的、一定限度上的突破。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意,如果民众决意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又有何政治力量挡得住呢!又有何政治力量敢不顺应时代大潮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