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亮亮 刘孙谋
核心提示
在海口的一些大街上、天桥上,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乞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的隐秘生活中亦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连日来,本报记者克服重重障碍,走进了“丐帮”世界,观察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生活———
乞丐,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熟悉的,因为他们经常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乞丐,对于我们而言,可能也是陌生的,因为我们很少对他们过多关注更不要说交谈,不知他们从何而来,不知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从11月15日开始,本报记者想尽办法走近乞丐,走进丐帮,并对两名70多岁的老乞丐“山羊胡”和“光头”,进行了10多个小时的观察和追踪。
想和乞丐沟通不容易
11月15日,明珠广场附近有一个年龄大约为40多岁的乞丐。他坐在地上,左腿已经断掉,只能用右腿和上肢在地上慢慢地向前挪动。一身破旧的衣服,身上背一个用编织袋制作成的袋子,右手端着一个破碗,每见到有行人过来,他便加快挪动的速度,来到行人的跟前,乞求给点儿钱。虽然他的举动并没有引起行人的过多关注,这个乞丐仍然“锲而不舍”地讨要。记者走上前递给他一块钱。乞丐冲记者点了点头,然后转头挪开。记者跟上他,希望能和他交谈,但他对记者根本不予理睬,记者跟出去20多米,最终以失败告终。
11月20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明珠广场。这一次记者在一家商店的门前,看到了一个10多岁的小乞丐。他的右腿又细又小,用一根自行车内胎的胶皮捆住,胶皮的另一端栓在左胳膊上。他用右手和左肢爬行,左手拿一只碗乞讨。为了防止爬行时把屁股磨破,他的屁股底下还穿着一层厚厚的汽车外胎的胶皮。虽然身体严重残疾,但是他的前进速度并不慢,每有行人经过的时候,他便赶到行人的前方,把手里的碗伸过去:“叔叔、叔叔,阿姨、阿姨。”记者站在旁边,观察了他足足半个小时,路过的行人不下百人,但是他只得到了3块多钱。
见到这样的情形,记者感觉有机会和他接近,就故意走上前去,果然这个小乞丐来到记者跟前,操着一口明显的外地口音向记者乞讨:“哥哥,可怜我一下吧。”记者问他:“小朋友,你是从哪个地方来的?”“我是安徽的。”记者感觉有继续谈下去的希望,就“开门见山”地对他说:“小朋友,我觉得你很可怜,要了这么长时间才要到3块钱。我给你5块钱,你给我讲讲你的故事和经历,好吗?”没想到他并不为5块钱所动心,把头扭向一边,不理记者。于是,记者提出给他10块钱,但他仍然不做回答。记者又提出给他20块钱,希望他能够讲讲自己真实经历。他果断地开口说:“我不要你的钱。”说完,就费力地走开了。
职业乞丐坐公交“上班”
多次调查乞丐受阻,记者决定实行暗访,目击乞丐一天怎样乞讨。11月24日上午,记者6点40分来到了经常有乞丐出现的海口市彩虹天桥。彩虹天桥上还没有一个乞丐,行人也很少。记者一直站在天桥上望远处看,想看看发现这些乞丐们从哪里来、如何来。
7点08分,记者看到在彩虹天桥的南面,一辆36路公交车在天桥附近停了下来。从这辆公交车上走下来两个年老的男人,穿着破旧。两老汉都70多岁模样,其中一个留着“山羊胡”,身窗一件灰色的破棉袄,背一个大大的行李包;另外一个剃着光头,身穿一件蓝色的上衣,拿着一个破旧的袋子。他们走上彩虹天桥四处打量一下,留着“山羊胡”的乞丐(以下简称“山羊胡”) 在天桥南侧的台阶上坐下,光头乞丐(以下简称“光头”)上了天桥另外一旁找到个地方就地坐下———一天的乞讨开始了。
自掏1块钱作诱饵
“山羊胡”把行李包摆在了前面,面前摆个乞讨的空碗。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奇怪他从来不伸出手向行人要钱,也不做声,只是静静地坐着。
从“山羊胡”旁边经过的行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少人往他的碗里放钱,甚至连看都不看他一眼。9点多钟,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的碗里仍旧空空如也。9点17分,“山羊胡”开始掏自己的行李包,他一边拉行李包的拉链,一边四下瞅着行人,等到行人走到他的身边,他赶忙把手从拉链上收回。记者发现他的这个举动很奇怪,就悄悄地在天桥台阶的拐弯处蹲下观察。他看到身边暂时没有行人了,把手伸进背包,迅速从背包里抽出1块钱,把它放进了碗里。原来他是用自己的1块钱当作诱饵,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钱入碗。
他的这个办法果然有效,9点46分,一个中年妇女从他的身旁经过,在他的身边停了一下,把1块钱扔到他碗里。看到一天的“生意”终于开张了,他好像很高兴,从碗里取出刚刚得到的那1块钱,双手拿着端详了足足有半分钟,然后才把它郑重地重新放回碗里。
掏毛巾抹眼泪作秀
“山羊胡”得到第一块钱之后,近一小时的时间内,一直又无人问津。直到上午10点30分,一个男子经过,扔到他碗里5毛钱。到了11点多钟的时候,“山羊胡”从行李包里拿出一条白色的毛巾,每当看到行人走近的时候,他就用毛巾抹眼睛装哭。恰巧一对情侣经过, “山羊胡”迅速把毛巾放到了自己的眼睛上,果然,那个男子就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硬币,丢到了 “山羊胡”的碗里。
彩虹天桥旁边的海口九中放学后,数以百计的中学生经过天桥回家。 “山羊胡”抓住了这个机会,用毛巾“抹眼泪”足有20多分钟。他的“不懈努力”,换来了学生们的同情,也换来了“丰硕的战果”,学生们1毛、5毛、1块……钱陆续进了“山羊胡”的碗中。一个女学生从“山羊胡”的旁边经过,还专门又回来了一趟,将5毛钱递给“山羊胡”。
自带馒头和水当早餐
上午8点20分, “山羊胡”从行李包里掏出来一个白色的方便袋,里面有几个馒头和包子,他还从包里掏出一瓶矿泉水,开始吃早饭。早饭吃了足足有半个小时,吃完后,他将剩下的食物重新放回了行李包。中午12点40分, “山羊胡”的午饭开始,他还是掏出早上吃剩的馒头和包子,继续啃了起来。
记者悄悄地问天桥上面的一个卖水果的小伙子:“这个老头( “山羊胡”)是不是天天这样吃饭啊?”小伙子告诉记者:“对啊,这些要饭的,天天都是这个样子,还不是装作可怜,想多要点钱?”另据小伙子介绍, “山羊胡”平时吃饭也很少离开天桥,因为吃饭的时间往往都是工人下班、学生放学的时间,天桥上行人的流量非常多,乞丐们往往盼望在这个宝贵的黄金时间“多讨一笔”。
讨钱寂寞不忘欣赏街景
从7点10分开始,记者一直守候在 “山羊胡”的身后不远处,到了下午3点多钟的时候,在天桥上坐了8个小时,记者已经感觉非常劳累,但是“山羊胡”除了在10点钟的时候,换了一下上衣以外,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没有离开原来的位置,一直静静地坐着。看来这坐功也不是寻常人能练出来的。
从早到晚, 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台阶上, “山羊胡”难免不感到孤独和无聊,下午3点钟的时候,路边的商店响起了美妙的音乐声,“山羊胡”见四下无人,便将头扭向天桥的南面,后来他干脆直接起立,趴到天桥台阶旁边的护栏上,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音乐传来的方向。看了大约有半分钟, “山羊胡”发现不远处走过来了一些行人,就赶紧离开护栏,重新回到原来坐着的位置,继续静坐乞讨。
可口饮料喝一口藏起来
下午3点半,记者悄悄走下彩虹天桥,绕路走到另外一侧的台阶上,准备观察“光头”乞丐的举动。和 “山羊胡”的“斯文”相比,“光头”就显得特别活跃。他手里抓着一只铁碗,每过来一个行人,他都会把碗伸过去。实在要不到钱了,他还会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根烟,慢慢地抽起来,显得悠闲自得。
过了15分钟,记者忽然发现,光头把手伸进自己旁边的塑料袋里,好像在摸索什么东西,一边摸一边观察四周是否有人在注意他。记者一直盯着他看,发现他从塑料袋里摸出来一瓶冰绿茶。他打开后,迅速猛喝了两口,然后很快把瓶子放回塑料袋,他又环视了一下四周看没有人注意他,便再一次掏出那瓶冰绿茶猛喝了几口,这样的动作共重复了三次,才最终把冰绿茶放回塑料袋。喝完那瓶冰绿茶,“光头”心满意足地用手抹了一下嘴巴。
记者和乞丐倾心交谈
等“光头”喝完那瓶冰绿茶以后,记者再次走上天桥,“光头”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记者。连续在天桥另一侧观察了 “山羊胡”长达8个小时的时间,这可能已经引起了“光头”的怀疑。为了保证追踪观察的继续顺利进行,摆脱被动的局面,记者装作路过,走到“光头”的身边。
看到记者走过来,“光头”把碗伸向记者,用浓重的河南口音向记者央求说:“恭喜发财,兄弟,给点吧。”听到他的河南口音,记者想了一个办法:扮作“光头”的老乡,和他接近。记者从钱包里掏出1块钱,递给他,也用河南话对“光头”说:“大伯,给你这1块钱。我家是河南的,刚刚来海南打工,也没有什么钱,这1块钱你也别嫌少。”听到记者这样说,“光头”接过钱来很高兴,他问记者:“你是河南的?我也是河南的,咱是老乡。你是河南哪里的?”记者回答:“我是平顶山叶县的,您呢?”“光头”告诉记者:“我是驻马店的,咱们离得不是很远。”“我刚来这里,还不认识老乡,在这里碰见您,真得很高兴,大伯,咱们说说话吧。”说完,记者往地上一坐,“光头”也高兴地挪到记者身旁,从包里摸出一支有些皱巴巴的香烟递给记者:“我整天在这里呆着,没见过几个老乡……”记者和“光头”乞丐聊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