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山西老人王艾甫在一次偶然经历中发现了一批解放太原战役中阵亡将士登记册。在这批登记册当中,他发现有84份烈士阵亡通知不知为什么没有发出。于是,王艾甫踏上了寻访烈士家人,送达阵亡通知书的旅程。从而使这段从56年前延续至今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67岁的王艾甫是一位收藏爱好者,由于当过兵,他对收藏战争年代的文物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古玩旧货市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在一次不经意的闲逛中,一批特殊的文物引起了他的注意。
山西省检察院退休干部 王艾甫:在1996年的一天的就是机会吧,在市场上结果突然看到一个卖着书籍的,报纸的卖资料,烂的东西,结果从麻袋呼啦一下掏出来一批东西,这些人都是借书的,借他们需要的东西,结果我也是想找一点这些方面资料的,找这资料的过程,结果突然发现了一个册子,上面写的是太原阵亡将士登记册。
这是四本解放太原战役中的阵亡将士登记册,还有一批阵亡通知书,卖书的小贩看王艾甫对这些十分感兴趣,竟然开出了三千块钱的高价,老王虽然收入不高,但他并没有放弃。
山西省检察院退休干部 王艾甫:这些东西如果再要丧失过去可能我一辈子再找不到,甚至于可能见不到,尤其当时我看到了,上面还有部队的章,这个肯定是部队的原始登记。所以当时往战友朋友们,周边的朋友们借了一点钱,最后把这东西拿回来。
经过仔细研究核对,王艾甫发现,四本登记册记载了866名阵亡将士的基本情况,而阵亡通知书有84份,其中籍贯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山西等省,最远的一个籍贯是香港,另外还有29人籍贯不详,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在20岁上下,有的还有作战勇敢的评语。这些发黄的阵亡将士资料,仿佛把人们又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山西省军区原党史办主任 高荣贵:从1948年的7月十几号到1949年的4月24号,这个中间一共是八、九个月时间,一个战役拖这么长时间,这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高荣贵是研究战争史的专家,他介绍说,解放太原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扫清外围,第二阶段是攻城,由于阎锡山的守城部队武器相对精良,构筑的水泥碉堡众多,攻城的解放军在第一阶段的攻克碉堡要塞战斗中伤亡较大。
山西省军区原党史办主任 高荣贵:所以我们部队在这个时候呢,就伤亡很大了,就刚才说这个,一个营上去下不来一个连,一个连上去下不来一个排,相当惨的。但是最后呢,我们还是用了极大的努力最后又夺回来了。
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的解放军老战士王立岗现年85岁了,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他还记忆犹新。
解放太原战役老战士 王立岗:整个太原战役,战斗最激烈,牺牲当中最多的就是这次打要塞,我们军,就是在这个打山头这个地方牺牲最多,牺牲到什么程度,我是看了以后,那真是因为战争,那真是非常残酷的。我们打下来以后,我们一个军阵亡多少人,整个四个要塞伤亡了,一个数目我记不清了。光我们一个军在那个地方伤亡了将近八千人。
1949年4月24号,解放军以伤亡四万五千人的代价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太原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解放后太原人民修建了一些烈士陵园纪念阵亡将士,其中包括王艾甫收藏的阵亡通知书上的部分将士,那么,这些阵亡通知书为什么没有发出呢?
山西省军区原党史办主任 高荣贵:当时呢,因为战斗比较激烈,部队的伤亡也比较大,填写这些登记,填写这些通知书的人一般是连队里面一般是文书,搞这项工作的。也可能就说这个连队就不存在了,经办这些事情的人呢,就牺牲了,就没有办法再继续搞下去了,只能收拢在一块保存起来。
高荣贵分析说,虽然太原战役结束了,但是全国的解放战争还在继续,部队的调动频繁,没有及时发出的阵亡通知书有可能就遗留下来,最后流落到民间。
太原解放到现在已经56年了,这84份阵亡通知书也沉睡了56年,我们现在无法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阵亡通知书没有发出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我们也很想知道,84名阵亡将士的亲人们都知道他们牺牲了吗?这些烈士的亲属们都在哪里?他们是不是一直都在苦苦寻找他们的亲人?
当过兵打过仗的王艾甫曾经有战友牺牲后,其家属还不知道,他自己也有亲属上战场后下落不明,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经历,王艾甫发现了84份阵亡通知书后,就萌发了要找到他们家属的想法。
王艾甫:作为一个烈士的亲人,他们肯定也想找这些人,因为我有这种体会,我想人都一样的,所以他们也可能去寻找。作为一个战士尤其是家人不知道自己死在这,还不能够魂回故里,所以我应该有这样一份,作为我一个军人,作为我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又作为太原普普通通的一个市民,我应该有责任,也有这种义务吧,想办法把他们家人找到。也想办法把他们这些烈士送回老家去。
十年来,王艾甫四处打听阵亡通知书上的烈士家属,但毕竟势单力薄,效果不大,直到今年,他在举办战争题材的文物展览时,通过一些新闻媒体介绍了这些没有发出的阵亡通知书,这才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也得到了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烈士家属下落的许多线索从各地涌来,这给了王艾甫极大的鼓励,有了这些线索,他又发动自己所在的收藏协会会员们一起想办法寻找。
王艾甫:现在已经有线索咱们山西周边几个,象介休的,你看咱们怎么去找一找。
会员:寻找介休的咱们已经确认他了,确认了咱们还得继续去,一个要找他的家属,再一个当地的政府部门,民政部门咱们取得联系,密切配合把这个工作一定搞好,落实到实处。
王艾甫:咱们尽快的去找,因为时间耽误不起,咱们尽快地把他们找见。尽快有个结果。咱们接的来信也好,电话也好300多个。咨询的也好,把这些一个一个地对照名册要逐个地进行落实,落实制定出我们计划来,计划就是先追后源,一条龙不要走重复路,这样经常会造成浪费,比方说最近的那个跟那个挨着,我们就先在那里调查,
就在他们讨论期间,山西省保德县的马发颖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阵亡烈士有可能是她的亲属。这个线索立即引起了王艾甫的重视。
王艾甫:就是有一个你说你的一个叔叔是你的什么?
马发颖:那个姥舅舅吧。
王艾甫:姥舅舅对,你姥舅舅的情况,现在了解的情况咋样。
马发颖:我就知道点不多。你们说你们找的人呢,是那个新四军还是什么军,八路军啊?
马发颖女士说,她已去世的祖母有两个弟弟,小弟名叫任光远,大弟年轻时外出当兵一直没有下落,报纸上刊登的一个阵亡烈士名叫任伐远,很有可能就是她祖母的大弟,也就是她的姥舅。
马发颖:他们瞅这个叫任伐远,那个姥舅叫任光远一样比较像,我说是不是弟兄,我说随便打听打听,具体是不是还得你们去考察才知道。
王艾甫:你姥舅都死了56年了,牺牲了,我是想去看看你们,咱们尽量能够把这个情况落实一下。
据马发颖介绍,她老家在山西省孝义市阳泉曲镇,还建议王艾甫到她老家去找她的父亲马全夫,以及为她姥舅看房的任立根了解情况。
王艾甫收藏的84份阵亡通知书,由于是在战争时期登记的,登记人员可能因为时间紧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熟悉阵亡烈士、甚至有的烈士遗体不全不好辨认等情况,造成所登记的阵亡通知书资料有差错,再加上有的战士参军后喜欢改名,各地的方言对姓名的发音也不同,又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地名变更频繁,知情人相继去世,所以说仅仅根据阵亡通知书上的简单资料去寻找烈士家属是十分困难的。王艾甫这次要去寻找烈士任伐远的家属,他又将遭遇怎样的困难?
孝义位于太原以南100公里处,在该市阳泉曲镇禅房头村,据当地民政部门介绍,解放前这个村外出当兵的人很多,而且有的人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和民政人员一起赶到的王艾甫首先找到现年81岁的老支书任茂全了解情况。
王艾甫:他一个外甥闺女给我们来电话说,她有一个姥舅叫任光远,这个任伐远是不是跟我们任光远有什么亲戚关系,或者连带关系,所以我们想找一找。
任茂全:任光远这个名字倒是知道,可是他个名字从小在家里面叫任德清,他有个大名叫任建耀,这是在村里面的名字,后来在外面改成任光远。
王艾甫:他有兄弟吗?
任茂全:他有个哥哥。
王艾甫:他哥哥叫什么。
任茂全:他哥哥叫任德远,我记得是,因为他比我大18、19岁,从我记得他就不在村里面,多少回来从家里走一趟,在外面做啥什么也不知道,后来这人就牺牲了,没踪影了,失踪了。
王艾甫:什么时候失踪的。
任茂全:什么时候失踪的不知道,
任光远确实有个哥哥,而且外出当兵下落不明,这些都符合所寻找烈士的情况,但任光远的哥哥名叫任德远,而不是阵亡通知书上写的任伐远,这一字之差会不会是战争年代一时紧张写错了呢?
工作人员:在咱们以前写字的时候,这个字你看和这个德字像不像。你们写会不会这样写。
任茂全:就这样看好像是个伐字,一般草写有点像是。
虽然“德”字和“伐”字的草写有些相似,但最终大家都不敢断定这个任德远就是烈士任伐远。随后,王艾甫又找到打电话提供线索的马发颖的父亲马全夫,现年68岁的马全夫就是任德远的外甥。
王艾甫:你大舅什么时候离开家的。
马全夫:我不知道,听我母亲说,17、18离开家。
王艾甫:你母亲说17、18岁有离开了,到哪儿去了?
马全夫:到太原去了也不知道到哪儿了。
王艾甫:来过信没有?
马全夫:没有。
任德远外出当兵时,马全夫年龄还小,没有多少印象,后来他的母亲也没有给他讲述有关舅舅的更多具体情况。最后剩下的线索是曾经为任德远一家看房子的任立根。
王艾甫:你对任德远情况了解不了解?
任立根:我们不太了解,我都没有见过。
王艾甫:听你父亲说过没有?
任立根:听说过是听说过。具体是他走的年代,这些都不知道,他也没跟我们说过。
王艾甫: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
任立根:原来是在太原。好像那时候见过照片,小时候。
任立根也没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由于阵亡通知书上的烈士任伐远籍贯不详,也没有留下照片,与任德远亲近的父母和姐姐、弟弟都相继去世,一时无法确定这个任德远就是烈士任伐远。劳累了整整一天的王艾甫和太原市、孝义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带着遗憾离开了,也许,缠绕在他们心中的这个谜将永远无法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