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主席驳斥“贱卖论”,前三季74名银行高管落马
昨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贱卖论”给出最直接的否定:“国有银行上市并不存在贱卖的情况”。 在历时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上,刘明康对“贱卖论”驳斥得最多也最为详细。“肥水外流”和“贱卖论”遭驳斥
最近,“国有银行被贱卖”的声音在四大商业银行纷纷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悄悄响起,这个敏感的话题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国有银行引入境外投资者是“肥水外流”,二是中国国有银行出售的价格太便宜了。
刘明康对这些观点进行了驳斥。针对“肥水外流”观点,他表示,引入战略投资者是为“引智”而非“引资”,并非迫于资本压力出售银行。
针对售价过于便宜的观点,他重申了银监会对国有银行战略投资人的五条标准:占股比例不低于5%;最短股权持有期必须在3年以上;战略投资人必须派出董事;必须有丰富的银行业管理背景,成熟的经验、技术和良好的合作意愿;有商业银行背景的境外战略投资人,最多只能投资两家中资商业银行。建行上市可佐证银行未贱卖
刘明康认为,在这样的要求下,境外战略投资者想要通过投机来获利的机会很少,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中国国有银行做到长期合作,因此国有银行并不存在着贱卖的情况。
他也举出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的例子,“建行每股发行价格是2.35港元,相当于建设银行2005年财务重组以后比较好的状况下市净率1.96倍,处于五年来我国大型国企境外上市定价的较高水平,也是2000年以来亚太新兴市场所有银行上市股值当中比较高的”。刘明康表示,建行上市的价位在国际上被认为非常成功,其后价格表现也非常稳健,这就是银行价格没有被低估的证明。25%并非外资入股者“上限”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我国已有16家境内商业银行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而市场上普遍认为,投资比例不超过25%,是我国给境外战略投资者设的一个“坎儿”。
但是,刘明康强调说,“多个金融机构投资比例不超过25%”的规定不是要给战略投资者设上限,“这个比例只是代表着,如果跃过25%的话,这家金融机构就会被当作外资金融机构来进行管理,它的运行、经营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都会发生变化”。[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