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延伸产业链促资源增值
本报呼和浩特12月5日电 记者辛阳报道:近日,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内蒙古乌海市34家年产20万吨以下机焦炉烟囱被爆破取缔。近年来,乌海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并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三条产业链,构建了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大支柱产业。
乌海是一座在荒漠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但长期以来,煤炭采掘业一直占据着乌海经济格局的主导地位,煤炭主要以洗选、炼焦为工业主体。粗放型的经济使乌海承受着资源消耗过大、大量工业废物难以消化的痛苦。
痛定思痛,乌海人闯出了一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建设,乌海正朝着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链条逐渐延伸,资源利用有效提高的方向前行。
“把资源吃干榨净”,乌海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的深度转化。不少企业开始自觉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以黄河工贸集团为例,他们从最初的挖煤发展到洗煤,精煤炼焦,煤焦炼钢,干渣做水泥;洗煤剩下的中煤、矸石发电,发电的废弃物粉煤灰做水泥原料;炼焦产生的粗苯与氯合成再向下延伸,炼焦产生的煤气用于民用和发电,电的余热又用于居民供暖———形成了资源的“梯级利用产业链”。
“十五”以来,乌海先后关闭了小煤窑30多户;提高了招商引资门槛,仅2004年就否决了47个对环境有危害的建设项目。
首钢:肥水流回“自家田”
本报北京12月5日讯 记者阎晓明报道:3年前,用首钢总公司处理过的无害废水灌溉农田,曾经是首钢周边农民的一种福利。今年,这种无害废水却没有了。自从首钢开始推广钢铁废弃物在生产流程内循环使用的理念后,处理过的废水基本合乎生产使用标准,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北京市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首钢又是北京地区用水和排水大户。2002年5月,首钢投资8600万元建成日处理水量为9.6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对首钢厂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利用,对减轻北京地表水污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污水处理的同时,首钢大力推进节水新工艺、新设备,首钢动力厂把高炉煤气洗涤外排水用于炼铁厂冲渣,每小时可减少排水及新水补充量近200立方米。
首钢厂区工业新水补充量已经由2000年的7297万立方米下降到2004年的4435万立方米,降幅39.2%;厂区综合吨钢耗新水由2000年的9.36立方米下降到2004年的5.38立方米,降幅42.5%。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06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