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波起浪涌——长三角16城市圈、“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圈、“5+2”环渤海经济圈;为促进西部大开发,日前国家又把成渝经济区列为四大重点关照经济区之一。
这是目前全国公认的四大经济板块,但在这其中,山东半岛没有单独提及。 很显然,山东半岛城市群被划在了“环渤海经济圈”内,在全国的总体概念上,是一个大板块中的小板块。
从经济发展规律讲,任何“圈”或“区”都应当是经济社会本身发展的结果。山东半岛要想变小板块为大板块,成为全国的一个经济大“圈”,关键看自身的发展。之所以目前还没有成为大的一极,只能说明我们的资本还不够大,不够强。但只要我们精心谋划,充分利用机遇,抓住发展不放松,山东半岛完全有可能成为独立的一极,甚至成为同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量齐观的第三极。
日前公布的山东省“十一五”规划(草案)提出,今后5年,山东省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GDP)将达29000亿元,人均3800美元左右。《纲要》还提出了我省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十一五”之后再经过10年,山东省将提前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经济总量要达到66000亿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人均达到8000美元。
前一个目标仅为5年,实现后一个目标也不过15年。到那时,想说山东半岛不是一个大板块都难!而山东半岛完全有条件达到这一点。中国经济重心北移,这是最大的历史机遇。
尽管缺乏像上海、北京那样的大都市,但山东半岛县域经济实力较强,在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新一届百强县中,山东占了20席,多于广东和江苏。县域强则整体强,有了县域的发展,就有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山东半岛基础设施完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33公里,全国第一;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明年6月全部改造完成后济南到青岛只需2.5小时;另外我省机场、港口齐全且档次不低,能保证物畅其流。能源供应在我省也相对宽松,电力装机总容量全国第二。更重要的是建设用地相对宽裕——仅潍坊北部不占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征用的非耕地就有300万亩。这在沿海地区省市是少有的。难怪有专家指出,投资山东综合成本要大大低于南方。
还有一个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我省还有毗邻日韩,具有接受其产业转移的地缘便利。
综合一下这些比较优势,山东半岛的条件是我国好多地区所不具备的。这就是说,山东半岛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剩下来的事情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客观条件,从主观上下功夫,促进山东半岛快速稳定发展,在全国大发展的背景下胜出。
要实现快速发展,增强紧迫感是永不过时的课题。且不说已经走在我们前面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就是国家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也给我们培养了很多竞争对手,他们都享有政策优势且人气指数很高,是我省所没有的。我省有些潜在的优势,要经过努力才能变成现实的优势。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北移就一定要移到山东,离日韩地缘近人家就一定到我们这里办企业。发展的橡皮筋要时刻充满张力,一刻也不能放松。
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突出发展服务业;在制造业内部要通过吸引外资等手段,大力发展汽车、IT、数字化家电以及生物技术等附加值高的产业,带动产业升级,以便节约能源,降低发展成本,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要实现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软环境的打造。要制造一个山东半岛的政策乃至制度高地,靠政策和制度膨胀我们的优势,弥补我们的缺陷。在不冲击现有政治形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制度的张力,刺激经济细胞的活力,减少对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快速发展的纲,实现我省的近远期目标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小板块也就能更快地变为一个大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