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汪明宇 姜晶晶
【金陵晚报报道】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之初,关于纪念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申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昨天的奠基仪式上,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扩建工程为纪念馆今后争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大街西侧,外观呈纪念性的大型陵墓状,现占地2.2公顷,纪念馆建成后,吸引了大量前来凭吊、悼念的群众,至今已接待海内外参观者千万人次。
2004年3月份,联合国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纪念馆时,曾感叹:“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了解,从国际上看,与南京大屠杀并列二战史上“三大惨案”的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和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都已经先行一步了。1947年,在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援助下,波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上,为在此被残杀的四百多万人建造了巨大的慰灵碑,196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样,日本在原子弹爆炸处建造的和平公园,也于1996年题名“世遗榜”。
这些成功先例,使人们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功“申遗”增加了很大信心。
其实关于纪念馆申遗的呼声几年前就已有大量专家学者提出。1996年8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文彬就提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要创造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纪念馆设计者、建筑大师齐康先生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议,纪念馆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朱成山介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对中国人、日本人,乃至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申遗”意义重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占地面积必须在5.33公顷以上,因此,纪念馆东扩工程首先解决了“面积不足问题”,为下一步“申遗”奠定了基础。
朱馆长介绍,纪念馆扩建“申遗”得到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专家学者及大量南京市民的支持。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申遗”,不仅对国内、国际上爱好和平的人士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而且,有人再想篡改这段被世界人民承认的历史,再想否认南京大屠杀也难上加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