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扶贫助弱是社会的道义与责任。每当春节将至,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单位企业,都会主动开展给困难群体送温暖的活动,保证他们也能穿新衣、品美食,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过新年,这无疑是我们的一大优良传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时候,我们却并不能把温暖真正送入接受者的心坎里。 以至于有一些贫困者,甚至有些害怕送温暖活动,躲避送温暖的队伍。记得媒体曾报道过,上海一老人因为一天被好几拨人突击“送温暖”,洗了整整六次澡,被折腾生病的尴尬事情。看来,送温暖的本意虽然至善,但形式必须要好好改一改。
传统的送温暖活动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过于张扬。比如,领导的亲自登门造访,公开举办的现场捐赠仪式,公示救助者的名单,让他们、照相录影留念,其实都给了被捐助者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说,经济贫困的人往往更在乎自己的尊严,他们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不希望被认为无能,只能接受别人帮助才能生活。这种心理,在贫困大学生身上就更加明显,然而部分高校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常常把捐助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人人皆知。
此外,传统的送温暖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阶段性太明显,主观性又太强。换句话说,往往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就把东西送上前去,而且只集中在节前几天的时间。于是,好多贫困户过节时水果多得放烂了也吃不完,平时想吃却又没有;过节时想去看场文艺节目,可送来的不是食品就是衣服,没人关心他们的精神娱乐。
笔者以为,领导不再出面,而是静悄悄地发下各种票、券,比如洗澡票、购物券,让贫困者自己去消费,无疑是很好的送温暖形式。这种“自助”的温暖,不仅保护了被捐助者的自尊,而且由于票券一年四季都能使用,也更加务实,切合接受者的实际需要。而这样的送温暖,也更体现了我们送温暖的本意:得到温暖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于过程,更不在于发动者。青年报(周训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