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将积雪白白倒入大海,还是收集起来作资源化利用?这对一座缺水城市来说是一项新课题
水母网1月8日讯从去年12月3日开始,一场40多年未遇的大雪袭击烟台,芝罘区降雪量达到了80.3厘米,是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城市里到处堆满了积雪,雪住天晴,如何处理市区的积雪,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连日来,记者在第一海水浴场、第二海水浴场等滨海地带发现,海边堆满了市区各单位清倒的积雪,积雪慢慢融化,流入大海。某单位的卡车司机介绍,仅他们单位就向海边倾倒了上百车积雪。记者对有关部门调查后发现,目前,我市对市区积雪的处理方式仍以倒入大海为主。截至目前,仅芝罘区就有十几万立方米的积雪被倒入大海。
“积雪非得一倒了之,白白化入大海吗?积雪就不能作其它用途吗?”家住第一海水浴场附近的李先生建议,雪的水质好,没有任何污染,利用方便,还可以降低水成本。应该建设积雪储藏融化设施,将积雪蓄积起来,在春夏季节,用于城市绿化等。
那些对“缺水”之痛有着深切体验的市民,更是强烈地建议我市应及早采取措施,加强对积雪的收集利用,为城市增添新的水源。1998年10月至2001年6月,我市连续32个月遭受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降水量最少、旱情最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旱灾。当时全市386条河流和5000多座小型水库、塘坝全部干涸;门楼水库蓄水量只有700多万立方米,可用水量只有400多万立方米,仅可够市区40天的供水。由于严重缺水,我市不得不停止向农业供水,以全力保障城市供水。后来,市区供水又实行限量供应、超量加价。芝罘区居民李忠,对此记忆犹新:“那时,家家户户都用大盆小罐储水。洗完菜的水要洗拖布,洗完拖布要冲厕所。人们把水看得比金子都金贵,舍不得多用一滴!”
旱灾已成记忆,但缺水的压力却始终伴随着人们。烟台毕竟是缺水的城市。一串“干渴”的数字,有力地刻画出烟台的水资源现状:烟台是全国4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总量3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水资源量436立方米,不足全国1/5,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量的缺水警戒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市用水量是逐年增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可用水越来越少。
对此有着深切了解的人士,相信不会赞成把积雪倒入大海。因为积雪也是一种水资源。有关人士分析,如果把冬季的降雪有效地收集起来,完全可以满足我市的绿化用水需要,而如果能进一步把雨水收集起来,对缓解烟台的干旱状态、弥补水资源的短缺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雨雪水资源化利用。目前,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雨雪水利用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市场上已大量存在收集、过滤、储存、渗透雨雪水的产品。这些雨雪水被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水源。日本早在1963年便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将收集起来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1992年又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雪水地下渗透设施。目前,在日本,雨雪水入渗设施已遍布楼前屋后,通过收集雨雪水,日本有效地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的烟台,为何不在雨雪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呢? 本报记者 郑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