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沈阳新建的立交桥越来越现代化,每逢夜晚灯火辉煌,更加迷人。 图片中心记者靳军摄 “十五”期间我市的医疗现代化步伐加快。医大二院投资上亿元人民币改 善医疗条件,其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图片中心记者徐战摄 近年来,我市的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就连郊区的 学校也用上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图片中心记者徐战摄 铁西区拔掉了近千根大烟囱,迁走了众多污染环境的工厂,老工业区旧貌换新颜。图为铁西广场北望,已没有了吞云吐雾的大烟囱,一座座现代化小区展现铁西区新的一页。图片中心记者徐战摄
英国投资者菲利普:“我会长久留在沈阳”
最大收获:组建英国在沈的第一家独资公司。
人物素描:英俊帅气的菲利普·罗伯森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这位36岁的英国人风趣地告诉记者,沈阳的环境变得太美了,使得时光不可思议地在他身上“倒流”了。
“不过,我1999年第一次来的时候,沈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好的印象。”菲利普回忆说初识沈阳的那个冬天,他的身份还只是个旅游者,机场的拥挤、交通的混乱、气候的寒冷、环境的脏差都使他在那次旅途中心生不悦。
“不过我和沈阳的确有着特殊的缘分,没过多久的2000年,当时为欧盟工作的我又再度被派往沈阳。”“我可以说是沈阳城市变化的亲历者,几乎每一次下飞机后,这个城市的容貌都会给我带来一些惊喜。”
菲利普说沈阳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逐渐爱上了这个城市,在欧盟沈阳环保项目结束后,他继续以欧盟观察员的身份帮助沈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铁西老城区改造。从2003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邀请下,菲利普还做起了铁西区和农高区的外资招商顾问。
在不断与沈阳的亲密接触中,菲利普感动于沈阳的招商引资政策和环境,倾慕沈阳老工业基地雄厚的基础和技术工人力量,于是,在2005年,他帮助铁西新区引进英国资本,创办了英国在沈阳投资的第一家独资企业———莱玛特(沈阳)精研磨抛光有限公司,投资额达1千万美元。
经典心声:“沈阳人豪爽、热情,政府官员工作严谨、高效,我可以预见到沈阳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我决定长久地留下来。”
“海归”刘丹梅:沈阳映像今非昔比
最大收获:拿到美国罗斯福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家乡创业,硕果累累。
人物素描:5年前,刘丹梅离开家乡远赴美国求学。数次回家探亲,她发现“变化太快了,记忆中的沈阳和眼前的现实总有差距。”日新月异的家乡越变越美了。于是,2005年3月,刘丹梅放弃了留在美国一家著名跨国公司工作的机会,回到沈阳在高新区创办了一家IT企业。“我的家原来就住在铁西区,从前记忆中铁西的色彩总是灰暗的,厂房林立,烟囱高耸,空气中到处悬浮的灰尘会让刚穿上一天的白衬衫变得尴尬。”刘丹梅说自己最初选择出国留学几乎有点逃离的意味。
“不过,这5年中,沈阳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这是刘丹梅回沈后慨叹得最多的一句话。满眼皆绿、碧水清风、蓝天白云簇拥的新沈阳,商流涌动、生机盎然的新铁西一度使刘丹梅迷失了回家的路。
对比今昔沈阳的不同映像,这位海外学子真切地感受到了沈城前进的脉动,“我的事业会和我美丽的家乡一同进步。”刘丹梅对此有着足够的信心。
经典心声:我在公园或绿地上舒展身心的人们脸上读到这样一种信息:我们这个原本因污染而令人生畏的城市今非昔比了,在沈阳也可以享有诗意的生活。
闽南投资者卓梧桐:“北上”沈阳就会赢
最大收获:当选沈阳闽南商会常务副会长,组建闽南实业公司,并在农高区成功兴建沈阳闽南产业园。
人物素描:卓梧桐那依然浓重的闽南腔普通话里已经明显地夹杂着东北口音。闽南有句老话叫“好男南下不北上”。过去,对于闽南人来说,南下渡洋经商,才是好男儿的作为。“可现在,‘好男南下更北上’的新说法正在闽南流传。东北尤其是沈阳的环境让不少闽南人来了就舍不得走了。”卓梧桐说这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
作为沈阳闽南商会常务副会长、沈阳闽南实业公司董事长,卓梧桐常常用“勤政”两个字来评价他所接触的沈阳农高区的办事效率:“实在不可思议,我们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办理完了相关立项及工商注册手续。各相关部门领导还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了许多问题。”
回到闽南游说亲朋故友时,卓梧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沈阳有政策、有土地、有市场、有资源,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去沈阳投资。”
在沈阳闽南产业园初战告捷的基础上,在沈的闽南投资者正乘势继续投资兴建闽南村等多个项目。
秉承着“爱拼才会赢”的卓梧桐和他的同乡们,在沈阳市场上准备一路赢下去。
经典心声:“到2000年之后,沈阳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赚钱的机会更多了,政府和百姓对我们这些外来投资者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市民杨伟平:换更大更漂亮的房子
最大收获:房子越换越大,夫妻俩收入越来越高。
人物素描:家住沈河区正阳街的杨伟平正在为买房一事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节假日到各新建的小区“考察”外,一家三口还不断收集报纸售楼广告上的各种房产信息仔细研究。“这5年,我家的生活条件、消费档次可以说是‘节节高’。不瞒您说,2000年初我们家已经换一次房子了,那会儿是从40多平方米的老楼换成了现在87平方米的这个房子,而且家里的家用电器都是款式最新,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杨先生说起这些话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这5年,杨先生和妻子的收入每年都在攀升,“所以我们想换个更大的、最好是带精装的、小区物业特别好的那种房子。”
对未来的新家,杨先生一家人都很挑剔。于是,只要有空闲时间,杨先生就要到处去看房,虽然累点,但也喜不自胜。
经典心声:现在沈阳到处都是新建的小区、花园,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功能设施、管理一个比一个好,都快挑花眼了,我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更美的新家了。
农民王贵斌:趟出网上致富路
最大收获:宽带发展快,农民上网成时尚,网上致富机会多。
人物素描:最近这几年,和沈阳许多新时代的农民一样,苏家屯区八一镇来胜村王贵斌的业余生活不是搓麻,也不是看电视,而是上网。说到“触网”的好处,王贵斌的眼睛笑成一条缝:“这网络实在神奇,天南地北的事儿就没有不知道的。
来胜村的农民大都以种植蔬菜大棚为主,王贵斌以前是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以往听说哪里菜的价钱好就把菜运到哪去卖,可往往费了不少力气,还无利可赚。但自打2003年有了电脑可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能坐在家里网上查阅蔬菜的种植知识,还可以浏览各地蔬菜市场的供求信息。这两年,王贵斌销售蔬菜的门路越来越宽,全国很多地区都有他的客户,而且最远销到了俄罗斯。如今,他还专职做起了蔬菜经纪人。
“咱配上了电脑、手机,这样才能多方面收集销售信息,掌握本地和外地销售点所需蔬菜品种和数量。而且,我还专打‘空间差’,以便及时将农产品运到需要的地区,挣上点差价费、劳务费。”
这个冬天,在家“猫冬”的王贵斌守着电脑,就能把十里八村儿大棚里的沈阳蔬菜销到四面八方。
经典心声:鼠标这么一点,全国各地的蔬菜行情、供求信息一目了然。看网种菜、卖菜,咱不发谁发!”
科技精英林浒:研发沈阳的“中国脑”
最大收获:领导自己的团队成功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被称为“中国脑”的高精数控系统。
人物素描: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装备车间内,有如小型电脑显示器般的数控系统刚刚下线,就被纷至沓来的国内外客户“抢走”。“我国从2002年起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的第一大国,但同时也是进口第一大国。国产机床数控化率低,高性能数控技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装置不仅是商业和技术问题,更是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公司董事长林浒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这个难题终于被他们成功破解了。
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和数控机械的控制器与核心,也可以说是大机械的“智慧脑”。在GE、西门子等海外军团产品的高压下,国内机械制造业在高端领域一直难有建树,沈阳的数控机床也曾以“洋脑”为主,而现在,沈阳自行研发制造的“中国脑”已经完全可以装备我们自己的机床和其它机械设备。
市场的嗅觉是灵敏的,当去年五月“中国脑”被批量生产出来时,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立即下降三分之一,曾经卖给我国这些产品的国家,现在反过来在向沈阳购买。
林浒说,这种状况的“潜台词”是:沈阳企业及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正在强力提高。
经典心声:14项国家专利是“中国脑”的骄傲,没有它,“中国制造”永远被人家牵着走,有了它,“中国制造”才能有可能在世界舞台上迅跑。
工人杨建华:沈阳绝活走向世界
最大收获:创造大型钢结构件分部拼装法,让沈鼓大型机壳铆焊技术跻身国际先进之列。
人物素描:有人说:“过了五十三,啥表不用填”。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三车间铆焊工杨建华去年恰好53岁,这位名副其实的“蓝领”专家在沈鼓可是位“宝贝”级的人物。“十五”期间,沈鼓大规模引进意大利等国先进技术,其产品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对铆焊工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3年,沈鼓从德国进口的一台价值数千万元的高速动平衡机,因意外事故受到严重损坏。如果请外国专家来修,需要300万马克,相当于当时全厂职工一年多的工资,而且要半年之久。关键时刻,杨建华与同事提出一套完整的修复方案,连续拼搏了20天,终于大功告成。
把平时积累的经验与大胆创新相结合,杨建华还在国内率先提出一个焊接机壳的铆焊操作方法,该方法已成为由铸造机壳转为焊接机壳的一次工艺革命。目前,大庆第一台国产化48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等300多台大型离心压缩机的铆焊接机壳,都是杨建华领衔运用此拼装法制造的。“我还能为沈鼓工作20年。”杨建华非常自信并充满活力,因为他有“绝活儿”。
经典心声:咱沈阳工人的“绝活儿”多了,把这些绝活使出来,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但愿这些绝活不要失传。
“的哥”赵辉:车外风景越来越美
最大收获:和沈城许多“的哥”一样,赵辉开上了新车,而且是漂亮气派的“新款中华”。
人物素描:赵辉喜欢出租车司机这个行当,现在自己也当上了车主,他说从出租车这个流动的城市窗口,就能够看出沈阳日新月异的变化,“打车的人越来越多了,打车人的穿戴越来越讲究了,打车人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车曾是赵辉最大的愿望,“我从前开的是台车龄7年的富康,一看见那些新款的车就眼热。去年,赶上新款中华出租车上市,我觉得不能再等了,这几年家里的钱也攒够了,干脆就买个‘大中华’。”
赵辉那台霞飞紫金属漆的中华出租车跑在路上的确引人注目,上座率明显提高了不少。“听说今年沈阳的出租车更新总量在3000辆———4000辆,还要求新上出租车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排放达到欧洲二号标准。我琢磨着,沈阳是把出租车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来看待的,这让我这个出租车司机更加自豪了。”
经典心声:每天,我都会透过出租车这个流动的窗口,欣赏沈阳城越来越美丽的风景。我更愿意用文明服务,为沈阳添上一丝美丽。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汪洋采写;压题照片为浑河两岸沈阳新貌,记者杨新跃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