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 通讯员屠康敏实习生徐维樱本报记者韶静报道1980年以前,扎花灯是夫子庙地区不少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短短二十几年,秦淮区的花灯艺人从200多户缩减到七十来户,相当多的扎灯艺人干脆转了行,有的改行做风筝,有的改行烤地瓜。 谈到手工灯笼的前景,家住夫子庙附近的一个老艺人陈师傅的语调中流露出一丝伤感,“自家孩子有工作,对这一行不感兴趣。再说做灯笼利润微薄,又十分辛苦,我到现在也没有收到徒弟,只是外孙和外孙女婿来帮忙。这门手艺到我手里失传了,真是很可惜……”
秦淮花灯要做成品牌
面对外来花灯的充斥,秦淮花灯该如何走出困境,真正让夫子庙春节闹花灯成为名优品牌延续下去?采访中,不少做得不错的花灯艺人表示,他们也想做大,可涉及到储存空间、运输、销路等一系列问题。过去,大家都住四合院,做完的花灯可以直接堆放在大院里,可现在地方有限,只能折叠着挂在家里面,睡觉也慢慢地从床上转到地上;手工花灯多数是纸篾的,就算外地有人要货,可也无法运输出去,现在物流虽然越来越发达,可由于运输风险太大,根本没有人愿意接花灯运输的生意;而且只有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能卖,如果有专门的人收购就好了,更不用担心每年扎的灯过剩了。夫子庙旅游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王德庆告诉记者,解决这些问题,市场化是必选之路。但之前必须先做好两件事:一方面在传统特色的挖掘上做大文章,招聘一批下岗或热心花灯艺术的年轻接班人,把一家一户的扎花灯艺人联合起来,办厂走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形成批量生产,才能重新占领市场;另一方面是改进制作工艺,现在多数是纸灯,不能碰,不便携带,更不便运输;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花灯的销售渠道,让秦淮花灯尽快走出国门,推向国际市场。
文化和市场谁要让路
每年的夫子庙灯会都会吸引省内外群众前来观灯赏景,去年达200多万人,其中元宵节那天超过40万人。旺盛的人气拉动了夫子庙地区旅游商贸服务业全线飘红,百货零售、餐饮娱乐业收入年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然而,有关人士表示,灯会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仍显薄弱。为了能将灯会的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效益都发挥到最大化,为了更好地探索投资形式,管理部门去年采取了“招标”的方式,主办方夫子庙旅游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把“重头戏”——大成殿的灯展单独拿出来招标,并首次面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招标的方式能引进资金和制作单位。按照大型灯展的设计方案要求,大型灯展设在夫子庙核心景区大成殿内,由26组大型彩灯组组成。其中设在棂星门上的灯会主会标及明德堂、东西草坪的这三组大型灯彩要求单体设计,其余可整体设计。大型灯彩在造型上既要继承传统的民族风格,又要体现时代感。夫子庙旅游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庆告诉记者,他们会不断地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去年首次尝试的仅局限于大成殿,范围有限,他希望政府能把整个灯会推向市场,那样潜力就很大了。但他表示,由于夫子庙文化氛围浓厚,受这个特殊性的限制,市场化有一定的难度,至少商业氛围不能过浓,比如搞“步步高”夫子庙灯会显然就不协调。
今年灯会投入200万
“今年的灯会我们可以说是投入了相当的血本!”夫子庙管理秦淮风光带管理办公室主任汪琼琳告诉记者,“过去一个灯会布置最多几十万,去年也只是接近100万,但今年预计将投入200万,还不包括游船等增添设施的费用……”据介绍,今年的夫子庙灯会将围绕“魅力的秦淮灯彩,迷人的桨声灯影”主题,按照“灯展、灯市、灯景”三大板块布展,唱主角戏的灯展以夫子庙大成殿——明德堂展区为核心。同时借五华里水上游览线开通之际,首次尝试将灯会向内秦淮河两岸及水上延伸,目前已经设计了20组大型花灯分布在5华里的秦淮水岸,沿河的八座桥、中华门城堡、东水关等,都将布置各具历史文化特色的花灯,水中的秦淮画舫也将张灯结彩,形成水与景观的相融。预计今年灯会期间上市花灯约50万盏。(3版《重磅报道》)(编辑 涵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