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2月6日专电(记者钱彤)中国人爱用“年味”来形容某个地方的春节气氛。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天津应属年味较浓之一。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一种带馅的面食)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正月十五元宵灯,正月十六走百病(在外遛弯)......”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天津市民费非仍可以操着浓重的天津腔,一口气说出天津过年的种种风俗。 “这些‘老例儿’,我妈妈能从腊月一直数下来。”他说。
这些“老例儿”,或者说从历史上一直传承下来的礼节,不仅一直通过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被继承下来,而且也一直视为天津人在生活中遵从的“春节生活规范”。
行事豪爽的天津人在春节期间张扬地表现出对这个节日的热爱,最显著的表现方式莫过于“吊钱”——一种画有各种吉祥图案或写着祝福词语的大红剪纸。
各家各户的门上、窗下,以至家庭汽车的后窗上、家用电脑上,都被天津人用图案精美、大小各异的“吊钱”打扮起来。各处的老屋、新公寓、别墅等等,不论家庭背景,一律可以看见红艳艳的镂花剪纸飘动。
满眼飘动的这种红色祝福还远不能满足天津人对新年到来的企盼,耳畔爆响的爆竹声是不变的“春节之声”。在天津,仅除夕一天,环卫工人清扫的爆竹皮就有400吨。
以幽默见长,曾经孕育出众多相声大家,天津人过节也不忘幽默一把。初二这一天被天津人称为“姑爷节”。不管在津还是在外地,拎着大包小裹的“女婿们”这天都要在岳父母家“集合”。当地发行量最大的《今晚报》为此还发了评论,在感叹传统节日弱化的同时,幽默地将“姑爷节”的“长盛不衰”归结于夫人们的“强劲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