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有奖评新闻
打从腊月二十七开始,金台艺术馆成了年轻的奥运“义工”们的天下———来自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外等外语专业院校的十几名青年志愿者,在这里忙着用伊妹儿、传真和电话,为征集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大赛的海外作品而紧张工作着。
与海外的雕塑家们联系,最累的还不是工作强度,而是必须顺应人家的时区。外交学院大三的张雪飞负责联系法国和加拿大的魁北克法语区,还不算时差最大的,每天也必须在午夜一两点钟精神头十足的为参赛者解答各种问题。
忙碌的奥运小“义工”身后,是著名的奥运老“义工”、雕塑大师袁熙坤先生。
为奥运当“义工”,袁熙坤还真是老资格。早在北京申奥还处于进行时阶段,他就向自己结识的包括萨马兰奇在内的100多位各国政要和知名人士发出信函,希望他们支持中国申奥;2001年,在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时,他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征集提案签名,呼吁全体政协委员热情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2005年,他又为奥运村创作了“100+1的梦想”主题雕塑……
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以大赛组委会主任的身份组织金台艺术馆这次春节奥运“义工”行动的。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大赛的作品征集工作将于3月1日截止,组委会已向60余个国家的1300余名雕塑家通报了大赛的信息,目前正是最终确认参赛作者和参赛作品的高潮期。
作为组委会主任,袁先生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受比赛规则限制,自己无法参赛。不过在采访结束时,袁熙坤还是不小心泄露了自己如此“豁达”的真正原因———他正考虑用自己擅长的造型艺术技巧,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再创作一件艺术精品。
截止到记者发稿时为止,50多个国家的雕塑家的300余件雕塑作品,已经确定参加本次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大赛。本报记者程胜白继开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