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春节刚过,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试点县———林口县上上下下十分忙碌,外出打工的每天一拨拨坐火车包车厢往外走,外地老板前来招工的让有关部门应接不暇,培训基地过年不放假抓紧为即将外出的农民工“充电”。
劳务经济如今搅热了林口。 据统计,目前全县域外输出人数达到了7.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去年域外劳动力直接给农民带来收入5.2亿元,促进农村人均增收17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加快了土地流转,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5亩增加到现在的8.05亩。
通过四年多的发展,林口县初步形成了劳动力转移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劳务品牌效应开始显现。为提高输出质量,县、乡、村加强了考察、回访、签约、安置和维权的力度,对不适合务工者的岗位进行了适当调整,稳定了输出队伍。目前林口县劳务输出基地总数达到90个,分布在全国12个省、40多个大中城市,安置人数明显增加,100人以上的基地已达60多个,并全部实现了签约和挂牌。全县劳动力转移如今从质上也实现了“四大转变”,即实现了由自发为主向定向输出为主转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数量为主向质量为主转变,由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变。
劳务输出也让许多外出务工者实现了就业向创业的转变。目前,林口县务工者已有几十人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骨干,已有几百人创业成功,成为“小老板”和企业家。龙爪镇山东会村农民王海龙自2001年起到北京凯龙俱乐部打工,经过5年多的拼搏和努力,如今已成为俱乐部总经理,拥有固定资产4.5亿,净资产5000多万元,创造了一个农民工的“神话”。建堂乡三合村农民颜海英夫妻俩到大连金洲打工扎下了根,全家6口人全部搬迁到那里,成为了城市市民。而像颜海英一样走出去举家搬迁的在林口已达4321户、12814人。今年正月初九,林口县举行了隆重的劳动力转移表彰奖励大会,拿出60万元对劳务输出组织单位和10名优秀的外出务工者进行重奖。(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