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刚才你说文明礼仪这个歌谣属于八荣八耻,为什么?
史文豪:我觉得八荣八耻是对荣辱观的理解,荣就是非常好的,美的,而辱是非常不好的,如果大家都做到文明这一点,2008年的北京可能会非常美好,我觉得这也是属于八荣八耻的一项,就编了出来。
主持人:文明礼仪还有崇尚科学,编了这两个。我们学校关于童谣这方面的活动是不是一直有这个传统,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罗兰:这些孩子是2002年入学,在这些孩子二年级的时候,童谣才真正走进学校的校园,我忘了具体哪家报社一张报纸写了抵制灰色童谣,一些金色童谣哪去了,都是那些挺晦涩的,不是挺健康的顺口溜走进校园了,也确实影响了孩子们纯洁的思想。我们学校的校长跟一些跟民俗民协的专家们,像儿童文学的教授金波教授,还有赵书主席,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因为童谣本身是学生特别擅长的一种儿童的语言,就跟他们的摇篮一样,现在这个东西变得很晦涩了,就觉得了要把红色童谣,绿色童谣,金色童谣要找回来。一开始先是读了很多赵书主席、金教授他们创编的童谣,读着读着,我们班孩子自己就觉得,为什么我们自己童谣要读别人呢,我们的童谣为什么不能自己编呢?我觉得这个想法也挺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搜集素材,自己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刚开始创编童谣的时候真的不是很押韵,句数不多不长,短小的,确实是童趣盎然的,我今天在上学的路上给姥姥猜了一个谜语关于小手套的,把小手套的谜语编成童谣了。我觉得姥姥做饭每天特别辛苦,就夸夸姥姥,从这些开始的,慢慢才跟学校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做游戏,唱健康童谣。包括这些孩子在入队的时候,通过童谣的形式,原来写入队申请书,用申请书的形式,到这些孩子变成了童谣的形式,表达自己渴望加入少先队的心情。在进行队前教育的时候,播放了很多共产儿童团的电影,小兵张嘎、鸡毛信那些人物,观后感也是用童谣的形式表达,可能写长篇大论不是很擅长,但是编一首童谣,感觉挺游刃有余的,一开始有了兴趣,跟主题相挂钩,就相辅相成了。
主持人:孩子在这方面的主动性也比较大。
罗兰:从一开始这个兴趣就是来自于他们自己的,他们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可以不拘形式地写,慢慢地跟学校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
主持人:我们学校怎么把八荣八耻和编写童谣结合起来,进行学生的德育工作?
罗兰:胡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以后,想树立现代人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他的那些语言文字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或者成年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怎么能够让八荣八耻走进小学的校园,贴近小学生的年龄层,用童谣的形式更好,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让学生通过童谣,通过编童谣、唱童谣、诵读,把八荣八耻内化在心里,这是一种挺好的途径。八荣和八耻,每个荣每个耻所涵盖的内容特别深厚,特别丰富,对小学生怎么指导他的日常行为,让他有一种符合小学生的荣辱观,需要把它细化,而且把它变得实在一点。比如说以辛勤劳动为荣,在学生看来就是我能够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学校能够主动捡拾垃圾,能够主动打扫卫生,都是小而实,和学生生活贴近很近,编成童谣,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主持人:把八荣八耻内涵很丰厚的东西和学生的童谣结合起来。
罗兰:是的。因为童谣这种语言形式决定了特别上口,特别好记,学生在玩玩乐乐之间就能够把它传唱了,如果再把童谣赋予一些特定的内涵,比如说环境保护,比如说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或者比如说我要树立荣辱观,就把形式很活泼的东西和很有内涵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要不然都是在空谈。我们学校有的时候还把小学生行为规范曾经做过,类似像八荣八耻这样纲领性的东西也把它细化,编成了童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