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对。尤其在我们班,不光在我们班,各个年级都会有,在学校里就是一种风气,孩子们童谣伴童年,形成童谣相伴快乐相随的氛围。
主持人:我们学校开童谣课是怎么安排和设置的?
罗兰:我们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时候,在北京童谣之前还开发了一个电影课,电影课就是通过一些优秀的影片的观看,让学生从活生生的声光电于一体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思想品格的教育,树立一种高尚的人格,知道什么是崇高的,什么是高尚的。电影课进入的比较早,有好多年的时间了。
主持人:有一次《小崔说事》请了一位嘉宾,他说开始推广电影教学,在北京好多学校有这个电影教学。
罗兰:我们学校电影教学推广的比较早,我是99年工作的,我们学校就已经是优秀电影金课堂了。现在进行课程改革,新课改以后,北京童谣才正式进入我们学校,又成了第二门校本课程,一个是电影课,一个是北京童谣课,这两个都对学生有益,按照单双周,单周是电影课,每周是一课时,双周一课时赶上童谣课。
主持人:电影跟童谣都很活泼。
罗兰:对,但给予学生的不一样。
史文豪:电影课上电影课不能看完就完了,如果没时间自己在下课讨论这些电影,说说自己的感受,比如说看完抗战,会说自己非常崇拜哪些人,不由自主地去说。如果上课有时间,我们就会在班里自由组合地讨论。
主持人:现在都看过哪些电影?说出几个。
史文豪:《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
罗兰:以抗战主题的电影,评选了一系列的电影,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电影树立一种信念,培养一种品质。他还是根据学生年龄层不一样,遴选的电影不一样。他们从低年级过来的时候都是动画片,看了好多《海尔兄弟》,《小鹿班比》,通过很深刻的动画形象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道理。
主持人:罗老师您教童谣课吗?
罗兰:教。
主持人:您上课是怎么样的教法?
罗兰:教法不太一样。从低年级上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孩子刚接触童谣,以诵读为主,有专家们创编传统的童谣还有很优秀的童谣,学生以读、背、唱为主。开始有意识要自己编童谣的时候,也放手让他们去编过一段时间。
史文豪:罗老师讲,我们就编,罗老师先说一个,比如说一个童谣,是罗老师自己编的,我们听着非常押韵,马上自己也想编,就是这样,推动我们学习。
罗兰:一开始编的童谣没有特别强求他们,也编了好多,因为也是在探索,摸索校本课程北京童谣应该怎么去开展,发现这么编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就想能不能结合童谣的格式,比如说顶真格,传话、问答歌,还有拍手歌、民语谣,有绕口歌,让他们首先学会押韵,学会押韵以后,再让他们尝试编一些顶真格的,像大观园,园中美,美中画,画中游这种格式的童谣。再后来觉得光这样还是不行,觉得童谣的校本课程有一些单薄,因为新课改的教材里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内容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包括我上的童谣课的环境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都是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我们想本身北京童谣也是一种语言文字,实际上是大语文观,于是把它和语文课结合起来,在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就用童谣为载体,带着学生一起学。我们上中华传统文化童谣的时候,给他们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文化网站,五让他们上网站去搜集他们想创编童谣的素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家群策群力你一言我一语,开碰头会,把童谣再编出来。感觉童谣有生命力了,内容更丰富了,更充实了。
主持人:童谣跟语文教学分不开,因为涉及到一些手法,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肯定有好处。
罗兰:慢慢地我们也制定了一些目标,随着这些孩子,史文豪他们已经四年级了,越往上,童谣童的味不像一二年级的孩子更纯真了,因为孩子们随着阅读量慢慢增加了,知识基础越来越强了,再编童谣的时候,可能有一些语言被精心雕琢过的语言了,不是特纯的童谣了。所以学校也觉得慢慢再往上走,到五六年级高年级段的时候往诗歌发展,童谣跟诗歌有相似之处,比如韵律、节奏,学生在创编童谣过程中,培养的是一种语感,用很简练的话,很对仗的话,很押韵的语言,写童谣,慢慢语感形成了,走上高年级的时候,对他创编诗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到高级的时候,应该慢慢向诗歌转型,肯定学生也是很有受益的。
主持人:史文豪的语文成绩怎么样?
罗兰:不错,语文得100分,因为语文得100分不容易的。评价孩子语文学习好与坏,不能单纯用成绩来衡量,关键是他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说他对一篇文章阅读能力,理解力,他的鉴赏力,把这篇文章再表述出来的复述能力。史文豪从这方面看还是挺综合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组织会员单位,这个殊荣跟学校的童谣课程有关系吗?
罗兰:应该是。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会员单位?
罗兰:从童谣走进宣武区第一附小就开始。
主持人:童谣不仅在北京市,在全国,现在被联合国已经注意到了,走向国际了。童谣活动是很成功的。
罗兰:童谣作为传承优良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块沃土。这个传统文化优良传统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了。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访谈到这里结束了,谢谢罗老师和史文豪同学,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