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5月25日电台湾《联合报》今日社论说,总是风波不断,始终在“内阁”民调挂车尾的“教育部长”杜正胜却历经三任“阁揆”而屹立不摇。扁“政府”用人不问是非,这就是铁证。
文章指出,杜正胜的问题,一在他无限上纲的“台独”意识形态,二在他异常好斗的问政风格。 但是,主政者却将他的“问题”视为他的“优势”,不断曲意回护,乃至风波层出不穷,“政府”也为此一再赔上形象。
以这次的“罄竹难书”风波为例,陈水扁误用典故,就和布什总统经常自创新字一样,原是可以一笑置之的事。然而,经过杜正胜以“教育部长”身分一番硬拗强解,反而变得事态严重。因为,他不仅要矫词证明陈水扁的用法无误,更要推翻一个成语流传千年的俗成用法;予人的印象是:杜“部长”要为全民洗脑,来彰显他的个人效忠。
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是绿营“立委”质询,杜正胜会用那样的态度回答吗?他会说,“罄竹难书”只是表示“事情很多”,而没有负面寓意吗?不会!杜正胜选择现在这种答复,恐怕因质询者是蓝营“立委”,他必须采取战斗位置对付,表现“勤王”的忠诚。他改变了一个成语约定俗成的用法,将它的负面寓意说成是中性,全是出于政治“对抗”的目的。
社论表示,政务官在“立法院”应对进退,如果只抱着一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斗思维,那是多愚蠢的态度;“教育部长”一味强词夺理,又对学生表现了什么EQ示范?要说台湾“立法院”野蛮,杜正胜也有几分贡献吧!
社论指出,“罄竹难书”一事上,杜正胜误用了他的两个身分。作为一个史学家,他为了政治目的,故意断章取义,把语源和典故作了片面解释,把词源和历史切断,这是“曲学阿上”,充分显示他对自己史学研究者身分的不忠。作为“教育部长”,他不顾民众和学生的正常认知,为自身处境刻意曲解成语,造成社会的争扰和困惑,这是滥用政务官的权威。
社论说,杜正胜是以学者和院士的光环获邀入阁;但两年多来,他没有展现学术本位的专业见识,没有彰显文人从政的修养和气质,没有增益教育的前景和荣光。相反的,他处世的执拗让“内阁”难堪,他的价值成见让社会不安,他把对上级的谄媚当成忠贞,令人不忍卒睹。
一则原有的专业形象受到污损,二则政务官风骨无法维持,三则又拖累政府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杜正胜忝列“内阁”之中,到底意义何在?
在游锡堃即任内出任“教育部长”,历经“战斗内阁”、“和解内阁”到“实事内阁”,杜正胜常居民意调查“最该撤换阁员”之首。但两度“内阁”改组,连姚文智和林陵三等同榜人物都已下台,杜正胜却还稳如泰山,俨然成了“镇阁之宝”。
社论认为,明知违逆民意,也要“保杜”,陈水扁的用人哲学,和杜正胜的强拗硬辩,倒颇有几分近似。但比起前两任“教育部长”曾志朗和黄荣村不见容于民进党,反倒是作风诡异的杜正胜能永保官位,难怪民众会说“没格的人做得比较久”。
杜正胜能成为“镇阁之宝”,如果说是因为他的好斗、挺扁和拥“独”的一片赤忱,则如此“品质特异”的人才,其实还有另外更适合的“内阁”职位可以安排。诸如“外交部”、“陆委会”,杜正胜都可以大大发挥他的“缠斗精神”。那么,苏贞昌何不把“教育部”交给其他较正常、不偏激、不硬拗的人来担任。毕竟,那关系数百万青年学生的身教言教,好让后方的子弟们至少可以接受比较正常的人格教育。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