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9日电 题:攀登采油科研“珠峰”的领路人--记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德民
在大庆有这样一位传奇老人,他与王进喜同期战斗在大庆,为大庆油田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不但见证了大庆的自主创新科技发展史,还成为攀登采油科研“珠峰”的领路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德民。
-创新为应用
王德民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中国籍瑞士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王德民请缨来到大庆油田。他对挽留他的老师说:“我是学石油的,不奔向石油会战的战场,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创建初期的大庆,生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特殊年代里,由于没日没夜地学习,他被打成“白专”;因为特殊的出身,他被打成“特嫌”。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学习。
“他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他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他的创新成果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他的成果只要一出来就可以解决大问题。”大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总地质师隋新光这样评价王德民院士。
王德民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推导出符合大庆油田实情被称为“松辽法”的油井压力测算公式,至今已经被反复应用上百万次。1963年,王德民首次研制和推广了一套钢丝起下分层测试技术,满足了大庆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这项技术填补了我国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油田进入中含水期(原油含水量超过20%),原有的采油工艺大部分不适应中含水期进一步提高产液量的要求。王德民与同事们从实际出发,从技术上保证了油田在中含水期持续、大幅度增产。
-让油田采油率达100
%大庆油层多,薄厚悬殊,王德民提出的“限流压裂法”,最多一次压开过70多个薄油层,这样每打1000口调整井,新增可采储量5000万吨,相当于大庆每年的原油产量。该技术被推广后,使大庆的石油储量增加了7亿吨,等于又找出了一个大型新油田。此后,他又开始思索:这么高的产量能够延续多久?经过论证,在原有井网基础上逐步缩小井距,加密调整井,5000万吨的年产量因他的理论又延续10年。
结合大庆的地质特点,他确立以化学驱油为主攻方向,提出了聚合物非牛顿流体的粘弹性。目前,大庆投入聚合物驱油开发的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公里,创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人民币。现在他又在进行“四次采油”和“多元多相驱油”等对促进石油工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的科学理论和工艺技术的研究。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王德民仍奋战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王德民说,“大庆石油的采收率虽然已经达到70%以上,但还有30%没有采收,我们的目标就是100%”。
本报首席记者金鸿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