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出击青藏铁路全线试运行
今天,距离青藏铁路试运行还有19天。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魏华兵、史训锋也已踏上征程,为读者带来第一线的报道。
这已经是魏华兵第二次入藏报道,艰辛从他的准备上可见一斑:药品、防晒霜、睡袋,甚至带上几个塑料袋以备洗脸之需。
不过,乘坐青藏铁路列车则不必有这样的担忧,据新华社报道称,在列车上,您将得到飞机式服务,甚至可以“享用”液晶电视。
6月9日深夜,注定无眠。10日凌晨零时,德国世界杯揭幕战打响,而我的第二次西藏之行,也从这一天开始。
两年前,我随5名复旦大学生入藏登雪山,当时日夜兼程,一路匆匆。这一次,我将沿着青藏铁路采访,这意味着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尝入藏的风味。
记忆犹新的高原反应
在临行的前几天,我给父亲打了一次电话,告知这次去西藏的行程。我想,他能从我的话中听出,我很想再去一次西藏。
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但我对高原反应的状态仍旧印象深刻。记得那次我们爬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胸口似乎突然被锤子猛击了一下,吃进肚子里的面条像水枪一样的喷射出来。但我头脑很清醒,在模糊的视野里,我看到几个藏民在看着我笑,还听到一旁的司机说:“吃得太多了。”
其实,高原反应最难受的时候还是晚上睡觉时,感觉头痛头胀,胸口的气喘不上来,似乎仅仅用鼻子呼吸不够用,还得张开嘴一起呼吸。而且浑身发热,似乎一夜都没有入睡。当时的登山队长,还让一名高原反应强烈的队员走直线,观察他反复打拐,据说这可以判断高原反应是否到很严重的程度。
这一次,我是否还会像上次那样?去过西藏的人说,高原反应和人的强壮程度没有关系,与各个人的体质没有关系,像我这种“海拔低”、瘦小的人反而影响不大,我于是想,会不会是自己上次太不注意预防高原反应了?
背着药品上路
10日清晨5时50分,我背起登山包和笔记本电脑,准备离开上海。登山包不大,只有50升,我将用里面的装备,度过入藏的10多天行程。
几个小时前,我还在一边看球,一边照着事先列好的清单检查包里的物品是否齐全。每次到西藏,有几类物品是必须带的,比如药品,比如生活上的装备。临出门前,我特意装上几包塑料袋,它除了具有环保功能可以随身携带垃圾外,还可以用来盛水洗脸。
根据上次入藏的经验,预防感冒和治疗感冒的药品,预防高原反应的药品,以及防晒度最强的防晒霜是必须买的。很多入藏的人都知道,在高原上患上感冒是很危险的,很容易犯肺水肿和脑水肿,甚至会危及生命,我准备的药品是从上海的平价大药房买的,不过,预防高原反应的药品比如“红景天”在上海很难买到,我决定到了青海以后再买。
买的最多的是板蓝根茶,它既可以当饮料喝,又可以预防感冒,而且也不贵。除了这些,一些去痛片、防止拉肚子的药品也是需要的。
据朋友介绍,由于高原地区的牧民严重缺药,如果将用不完的药品送给他们,这也是一份很好的礼物。
住招待所自备睡袋
去西藏的行程也是必须预先安排的,现在正是雨季,天气变化频繁。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也是在前往拉萨的路上,时而遇到下雨,时而走在雪地里,有时又冒出了太阳。如果是徒步,防雨的冲锋衣,以及吸汗的速干衣,还有带GORE-TEX(防水)的登山鞋也是必备的。
一名数次入藏的朋友还告诉我,在沱沱河等地,没有很好的招待所可住,那里也缺水,有的被子一个多月都无法洗一次,最好带一只睡袋睡觉。
这次自己买睡袋时,才发现买睡袋也是一门技巧:睡袋分几种,有鹅绒的、真空棉的,还有混纤的,不仅如此,睡袋还分适宜温度,最后我自作主张买了适合-5℃~10℃的,不知是否合适。这只睡袋只有800克,而且体积小,材质是鹅绒的,摸起来很温暖。
最担心上网问题
能在高原地区适应下来,这只是我这次西藏之行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的笔记本电脑能通过网络向报社发稿,这需要两个条件:电脑有电,而且能上网。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上次入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次为了登山,我们从拉萨市区运了一台发电机到启孜峰上,结果因为买的机油不对,马达不能转,发电机不能发电,我们只能在深山里围着火炉,但这样更缺氧,人更难受。
上次在高原上,感觉笔记本电脑耗电特别快,普通的充好电的笔记本电脑可以用4小时,而我常常感觉用了两小时不到就没电了。为了节约用电,我通常是将稿件先写到纸上,然后再输入电脑。
然而,上网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所带的无线网卡是“联通”的,出发前,我特地向拉萨的联通公司询问,结果对方告诉我,西藏只在拉萨和那曲城区开通了无线上网。
据朋友介绍,在沱沱河,“移动”是可以上网的。9日的晚上,我开通自己移动卡手机的无线上网功能,我不知道在高原深处,自己能否忍受像蜗牛一样爬行的网速。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