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首明 王德全 本报记者 左楠
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居民就会来到社区,谈笑风生,载歌载舞,享受着生活的舒适和惬意……社区环境美化了,服务功能完善了,居民整体素质提高了。居民们说:社区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和谐,邻里的温情,生活的多彩,就像一个温馨的家园。
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哈尔滨市社区建设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区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本社区 营造一份温情
以民为本、服务居民,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广大社区干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竭诚为居民服务,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感受到温情。
90岁的蒋国清老人住在五楼,过去每次理发都要由家人搀扶,社区事务代办站的同志得知情况后,为老人联系理发师上门服务,乐得老人合不拢嘴———大事小情不出社区,居民们切身体会到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温暖。打扫家中卫生、逢年过节请厨师、看护孩子、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在社区内解决。近年来,社区服务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市有社区服务中心112个,服务站398个、便民项目76种,大小服务项目346种。各类社区便民服务、家政服务网点4318个,各类中介组织786个,遍布市区每个社区,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
同住一个社区,共享一片蓝天,对困难居民更要多帮一把。今年春节前,南岗区复华小区的智障兄弟郭洪臣、郭洪武收到了社区送上的一份“年货清单”,从年三十的饺子到正月十五的元宵,从门上贴的对联到棉衣、彩电,整整写满了4页纸,社区干部已将所有的年货备齐。目前,哈尔滨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救助功能,20多万困难群众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全部享受到了低保。全市各社区都建立了捐助接收站点,自2003年开始建立“慈善超市”125家,已经接收社会捐赠款物1700多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7万人次。对特困群众的“送温暖援助行动”、对贫困学生的“送爱心火炬行动”、对老年人的“送关怀健康行动”、对下岗失业人员的“送真情就业行动”等特色救助活动,温暖了每个被帮助者的心田。
面对大批退休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进入社区,市委、市政府采取了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办法,为各社区配备了专职社保员、低保员、工会组织员、残协专职委员,承担企业主辅分离所涉及的职工养老、失业和医保方面以及社区工会、残疾人等工作。“十五”时期,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全市累计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0万多人,占全市总安置数的40%左右,目前社区服务已成为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
社区还是老年人的幸福乐园。民政部门在全市大力推进了“星光计划”,全市投入福利金5200万元,建成436个“星光老年之家”福利设施,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了场所。
宜居社区 撑起一片绿荫
社区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社区积极实施居民楼院的绿化、美化、亮化改造工程,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社区闲置空地的绿化美化面积达到70%,有两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绿化社区。南岗区先后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改造了6个旧居民小区,改造庭院600余个,全区景观庭院达到了244个。道里区建成“净、美、绿、亮、安”五化楼道2700多个。优美的社区环境,大大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吸引着居民关心社区、爱护社区。道外升平社区的80岁老党员黄殿臣坚持每天义务清扫楼道已经整整14个年头。南岗区林兴社区党员服务队的20名成员,在四年间义务为社区居民维修声控灯600余盏。
为民、再为民。今年,哈尔滨市拆违还建的重点转向居民庭院环境整治,共涉及122个庭院,包括锅炉房91个、储煤池48个、大烟囱78个、自行车棚10个、附着物及私建滥建152处。在道外区南直路林立的楼群间有一片破旧的危棚房,有关部门组织对该院进行了拆迁。拆迁后这里将建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
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居环境,哈尔滨市实施了社区警务战略,构筑了群防群治网络。全市下移警力1886名,600辆警务车进入社区,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组建了有6800多人参加的社区治安、场所保安、“低保”联防、义务看护、治安信息等5支群防群治队伍,基本实现了社区街路有人巡、楼院有人看、场所有人管的局面。全市有285个社区被评为市、区级平安社区。动力区在全区12个街道办事处的43个社区都设立了信访接待中心,从驻区大学、大厂、大科研院所的法律顾问室以及社区居民中聘请了50位法律顾问、43名法律专业大学生、4000多名信访联络员,在最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
看病不出社区方便了每位居民,哈尔滨市以社区居民卫生需求为导向,建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8个,基本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有效发挥了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功能,基本满足了居民群众方便就医的需求。
文明社区 培育一种精神
社区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阵地。为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全市建立了286所社区市民学校,在161个地点安装了4000余件(套)体育健身器材。大力开展以楼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队伍遍布全市大街小巷,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闽江社区成立了由270多名成员组成的枫叶艺术团,每逢节假日、重大纪念日,都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多次参加各类文艺汇演,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道里区霁虹桥社区设计了社区标志,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目前,省、市级文明小区已达到120个。
为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哈尔滨市开展了社区图书室援建和社区读书活动,共援建社区图书室227个、图书近6万册。组织46000多名居民参加了社区文明建设知识竞赛的书面答题活动。利用社区市民学校开展了法律咨询讲座、保健知识讲座,开办农民工夜校、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班。南岗区龙泰社区被评为“全国十佳学习型社区”,道里区抚顺社区被评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
让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园地,哈尔滨市在社区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远离网吧、远离乱花钱、远离不良嗜好。哈工大向南岗区131个社区选派了254名本科生、研究生挂职担任社区文明办副主任,重点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学生们成立了青少年心理互助自助协会、趣味英语角、《论语》进社区、开始社区文明课堂、建立社区文明网站、先进事迹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在半年时间里,大学生们为社区的中小学生辅导学习123次,举办法制、健康讲座43场,组织科普活动44次,帮助社区里的孩子改掉了不少坏毛病。
民主社区 凝聚一股力量
百姓的事百姓做主。近年来,社区组织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服务群众、满足群众政治参与需要的重要渠道,领导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居民群众在社区各项事务中当家作主,架起了一条知民心、体民情、解民忧的绿色通道。
为了营造健康的民主环境,培育居民的自治意识,哈尔滨市深化社区民主管理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层、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为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形成了“职能分立、责任并重、目标统一”的社区组织体系,为服务居民、管理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提供了组织保障。
居民的事情居民管,居委会主任居民选。2004年,哈尔滨市进行了第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评、竞争上岗的办法,全市185万选民行使了选举权,参选率达到78%、直选率达到83%,社区民主选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和社区居委会队伍的综合素质比过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全市普遍建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议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体系基本形成。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和驻区单位,普遍健全了指导、协商、互补、监督机制,组织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为解除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2005年市政府研究决定:为连续在居委会岗位上工作10年、15年、20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离岗居委会成员落实生活补贴待遇。今年,又再次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并实行了社区准入制度,真正为社区“减负”。
在日常工作中,广大社区干部心系千家万户,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居民的认同、赞许。特别是面对水污染危机,全市社区组织和广大社区干部以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勤恳敬业的作风,不畏劳苦,把党和政府的关心,把社会各界的温暖及时送达给广大市民。广大社区干部既是发动群众、通报“水情”的宣传员,又是组织储水、集中供水的指战员;既是深入排查、扶困助贫的服务员,又是安全用水的监管员;既是上传下达、综合协调的联络员,又是关注民意、维护稳定的调节员。全市2385名社区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深入困难群众家中送水达30余万人次,发放纯净水10万余箱。
今年初,市委1号文件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新型社区的总体目标。市政府拨出800万元专款,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