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韶关6月18日电记者袁建达、刘泰山、李时平报道:6月初,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副镇长邓春燕在下乡过程中了解到身患疾病、生命垂危的上岗村姑娘刘圣元交不起医药费的情况,把这件事记录在“民情日记”里,并发动全镇党员干部、群众为患者捐款5000多元,以浓浓的爱心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这是韶关市坚持不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民情日记”活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4年来,韶关市共有1.3万名干部写下“民情日记”66.2万篇,为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31.1万件,群众上访率大幅下降,一些有名的上访村连年无人再上访。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变得纷繁复杂。为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02年初,该市率先在始兴县罗坝镇推行“民情日记”活动试点。第二年初,在全市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
韶关市委明确规定(市)区领导及直属部门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个村,每月下村入户不少于1次,每月记“民情日记”不少于1篇;乡镇干部、乡镇涉农站、所干部和村干部每人每周下村入户不少于2次,每周记“民情日记”1篇以上。同时实行阅评和考核的“五个一”管理制度,即一周一汇报,一月一检查,一季一交流,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考核。规定单位主要领导的“民情日记”由组织部审阅,其他领导干部的“民情日记”由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审阅。各单位每月要统计上报本单位领导和其他干部的下乡户数、日记篇数等。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认为,“民情日记”是该市建立干部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一种形式,可以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干部素质。
“‘民情日记’作用大”——这是基层干部的评价。开展“民情日记”活动后,干部进村入户的多了,呆在机关、泡在院子的少了。据统计,始兴县开展活动后,干部每月进村入户41850人次。干部进村入户后主动与群众拉家常、话农事,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办实事。
“问题在这里解决了,我们何必要去上访?”——这是群众的反映。据统计,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排查农村矛盾纠纷5620宗,解决5461宗,解决成功率为97.2%;排查农村群体性事件166起,妥善解决161起,解决成功率为97%,真正做到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民情日记’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干部群众的共识。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乡干部通过走访农户,了解到群众要求提供种苗、种养技术和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的意见、建议,都记到“民情日记”本上,使该乡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促进了该乡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