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我们的报道中,人大代表周先生表达了他的想法:希望市容队员都下岗,希望我们的城市管理能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正途”。诚哉斯言,对他的观点我们举双手赞成,但我们又不能不意识到,这有点理想化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阶段的城市管理,还只能是在“人治”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现实,种种因为“人治”而产生的纠纷冲突屡屡发生着,市容执法工作者们自嘲的“两头受气的老鼠”,也就只能继续做下去了。问题是做了“老鼠”受了气,还得不到理解。这就回到了我们做这个系列报道的初衷:呼唤理解,也只有互相的理解,才能获得需要的支持,有了理解和支持,在我们看来,离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在舆论和市民的口碑里,市容执法队员就像一只灰溜溜的“过街老鼠”,他们也自嘲地把自己称为“老鼠”,是一只误入风箱的老鼠,两头都有气受。造成这样的局面,应该说也是预料中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本来就是一个得罪人的工作,处在服务百姓的第一线,风口浪尖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干得罪人,不干也得罪人。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良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管不作为吧,城市环境脏乱差,政府领导面子上挂不住,绝大多数老百姓有意见,就会讲你不作为,不尽职;另一方面,市容执法面对的都是一些社会的弱势群体,一个小摊、一个违建往往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碗”,赖以居住的“窝”,但这些违章项目又恰恰是市容执法者管理取缔的重点,必然招来责骂甚至暴力抗法,管严了,得罪人,管松了,也得罪人,最后板子总要打到市容身上,这是一个悖论,市容系统本身就是诸多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地,也是一个悖论不断出现的部门。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市容执法人给我们讲述的悖论。比如占道经营,这是被很多的市民称为城市顽症的违章经营活动,为什么管理起来那么难呢?他们以摩托车修理店为例子,给记者解释说:一家摩托车修理店的开业,需要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实际情况下,这些修理店是要有一定的经营面积的,如果没有经营面积,就无法实现室内经营,工商部门在审批这些经营项目的时候应该到现场去看一下,但事实情况是,大多数这样的经营户,都没有专门的修理后场,但执照还是拿到了,没有后场又要开业经营,必然选择在门前占道经营,妨碍行人破坏环境几乎是必然的。市容执法对这样的占道经营者,取缔起来就很费劲,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营业执照,就应该算是合法经营者,你怎么取缔?但不取缔,市民意见就很大,因为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而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则主要表现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后,城市市容管理执法,成了“不管部长”了,什么都和城市管理执法有关系,像上述的摩托车修理店的例子,政府主管部门认为,这个占道经营就是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事,但实际上如果在审批阶段就杜绝这样的无后场经营户的存在,那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城管行政执法上就不会遭遇到取缔一个“合法经营者”的尴尬。相似的例子还包括摆摊经营、破墙开店、道路上的乱停乱放、报刊亭的无序设置等问题上,涉及到卫生检疫部门对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把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乱停乱放的管理权交出、文化部门对报刊经营的地点和场所的审批等方面。
市民们对摆摊经营、破墙开店、道路上的乱停乱放、报刊亭的无序设置等问题意见多多,他们大多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城管执法部门不作为或者少作为有关系,但他们不知道,城管执法在执法过程中遭遇到的这些尴尬。政府主管部门和市民,都把不满意的板子打在了城管执法者的身上,每年的“万人评议机关”中,城管执法部门都列末位或者倒数二三位,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实在是不奇怪的事了。
记者在采访中,曾经以玩笑的口气和市容局的领导们说起这样一个设想:如果所有的市容执法队员,从今天开始放假3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几乎所有听到这个玩笑的人,第一反应都是一愣,然后都会大摇其头:这怎么可能?绝对不能出现这样的事。如果全体市容执法工作者,全部休假3天的话,那这个城市就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我们不知道,市政府的领导,各级职能部门,包括市民们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假想。但有一点我们知道,市容执法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不能容许丝毫间断的、每天都需要做的工作,他们是这个城市有序整洁、高效率运转必不可少的元素。不管他们的工作多么不被人了解、多么被人诟病,也不管他们的待遇多么低、工作难度多么的大,他们必须做下去,而且还要做好。虽然他们每天都在经历着“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尴尬,但他们不能放下身上驮的“碑”。对背着沉重的“碑”前行的市容执法工作者,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给予些关注的目光呢?
专家评价
城管队员不是“盲肠”
省政协委员刘玉明:我觉得我们的城管执法队员非常的不容易。就拿前段时间南京玄武区的一名城管队员符宁来说吧,他含泪拆掉了父亲盖的违建小屋,震动了家人,震住了街坊,也震惊了南京。在感动之余,我想,如果符宁不是城管队员,他可能不会拆掉自家的违建,说不定还会成为拆违的“钉子”。
城管队员执法难,难就难在一个“度”上,执法严格,对于仅靠摆摊设点来维持生计的小市民来说有些不公;执法不严,又愧对纳税人和其他市民。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市民出行遇上小街小巷车堵,也会窝火,也会骂娘;可换了自己是摊主或购物的居民,肯定希望摊点离家越近越好,才不会管它这个摊点是不是违章哩。我们的城市离不开城管,但城管队员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认同,打个比方,就如同人体器官中的“盲肠”,多它不觉多,少它无所谓。难以想像,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城管队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抑或说,给我们的市容队员放几天假,可能就会出现“盲肠炎”的症状:疼痛加剧,甚至会疼到肚子“穿孔”,危及生命。
对于举足轻重的城管队伍来说,为什么在市民中的口碑不佳,甚至在每年南京市“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中老是“垫底”,我觉得还是和这支队伍的自身素质和队伍建设有关。在市民的眼里,城管队员基本上都是下岗工人,缺乏一定的素质,孔武有力而耐心细致不足。也不可否认,个别执法人员接受过当事人的吃请,这也会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败坏整体队伍的形象。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尊重”。无论是执行人还是被执行人,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和谐的统一。所以,我们的城管队员在执法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只有尊重被执行人,别人也一定会给城管队员尊重和理解,这样才能做到相互支持和配合。谁说执法与服务就一定是对立的呢?
来函照登
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李老师:看了贵报发表的关于市容执法管理的系列报道,感觉很有感触。不揣冒昧,给你们写下这封信,谈点看法。
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难做,这几乎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大多数时候,执法队员和执法队伍的形象都是负面的居多,在我看来,这应该主要是互相的不了解造成的。我们做老师的,工作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家长们和学生们大多知道。而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者,每天的工作状况,他们的权限、工作标准等等问题,市民们一般都不清楚。而他们的工作又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工作行为都会直接放在市民的眼前。也正是这样的不了解,导致了大家对他们工作的很多误解,这样的误解有可能导致执法工作的难度增加。其实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怪圈,让很多的隔膜产生了。
看了你们的系列报道,让我知道了以前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市容执法工作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不为人所知,我们的执法队伍确实有很多的不容易,虽然南京和无锡的情况可能有差异,但我想实质上差别不大。这样的报道很少看到,我们以前看到的多数是负面的报道,让市民对市容执法都没有好眼色。希望这样的报道可以多起来,只要是摆事实讲道理的,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他山之石
无锡南长区“路长制”管理
无锡市南长区:该区把实施道路容貌整治作为增强竞争力、提升管理品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专门召开全区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城市管理工作以实施“路长制”管理为载体,以开展“太湖杯”城管创优为抓手的总体思路。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担任各路段的“路长”,对每一条道路都明确责任单位,并下发了《道路容貌专项整治目标任务书》,明确各单位在专项整治工作中的职责。在每次专项整治中,制定了详细的专项整治方案,请各“路长单位”、条线部门和街道共同参与,形成了道路容貌专项整治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区25个“路长制”管理单位和各街道都建立了巡视员队伍和联络员队伍,排出巡视日程安排表,每天对全区18条纳入“路长制”管理的道路进行不间断巡视,发现问题,立即通报整改,层层把道路容貌专项整治推向纵深。
城管法规宣传卡通壁画墙
青岛市李沧区:城管行政执法局四中队执法人员与共建单位青岛第62中学的师生们,创出了街头城管卡通漫画墙新招,宣传城管法规、美化市容环境。
城管人员和20多名中学生们,在位于万年泉路百通社区对面的一处30多米长的围墙外,用带有涂料的画笔认真地在墙上勾画出城管卡通漫画的图像,并将一些占路烧烤、占路修车、乱贴乱画等违法行为也画到墙上去,使这些违法行为一目了然,生动地宣传了城管法规,教育广大市民要爱护我们的城市,这是青岛市城管部门第一次将卡通城管的形象搬上墙,他们试图通过此次活动,既美化市容市貌又宣传了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