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然破坏还是人为整修
西安古城墙“坍塌”之谜
现场目击: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地震了
本报记者 孙海华
“城墙垮塌是抢修加固工程必经之步”
此段城墙究竟是自然“坍塌”,还是施工导致的问题?针对媒体报道和市民疑问,城墙“坍塌”次日下午,西安市城墙景区管委会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 会上,各方媒体意外获悉:“南门至文昌门段的城墙垮塌是抢修加固工程必经的一步,在施工人员控制范围之内。”
据称,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政府在对古城墙进行加固维修时,在内侧部分墙段使用了红色机砖,又在红砖外涂抹了一层烟青色泥皮。随着时间推移和风雨侵蚀,烟青色泥皮脱落,露出了混用的青、红砖,严重影响了古城墙的整体风貌。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城墙墙顶的海墁出现沉降裂缝,有的裂缝南北相差达40厘米,成为城墙的致命危害。为了对墙体进行抢险加固,管委会从7月初开始,对南门至文昌门段内侧近400米长的城墙进行“抢修包砌”工程。此次坍塌的一段城墙正是工程中的一部分。
施工方市古建公司何茂祥工程师也介绍说,由于城墙在不同时代进行过不同方式的多次维修,导致墙体内部土质密度不一,非常松散,甚至有部分墙体中空,部分墙段夯土芯出现裂缝和滑坡,造成墙顶海墁沉降裂缝。加之西安近日降雨,雨水灌进墙体,海墁裂缝增大形成沉降,最终导致墙体坍塌。
施工方负责人同时称,随着城墙外层红色砖块的去除,内部疏松的土质发生外倾也在他们预料之中。
管委会副主任樊大可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施工人员把墙体外的红砖扒掉后,墙体中的疏松填土显露出来,由于位于10米左右的高处,它们很容易滑落下来。作为抢修工程的一部分,我们已考虑到填土下滑的情况,出现小段填土下落,总体上在工程的可控制范围内。”
同时,他又表示:倒塌的墙体是有意识去掉的。“在将原有城墙包砖去掉后,按照抢修方案,就必须先将荷载(已倒塌部分墙体)卸掉,才能将墙体里面松散的土质换掉,重新进行夯实,形成一个完整、坚固的墙体。此前媒体所报道的城墙塌方实际上是有意识地,或者说是有组织地将这部分墙体去掉的。”
“施工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危险性’。”樊大可强调,“为确保卸载期间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我们专门设置了安全警戒线,拉起了警戒绳,并在周围安排了8名安全巡视员。”
古城墙“坍塌”暴露冰山一角
600年的古城墙发生“坍塌”,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一个更为严竣的现实是,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侵蚀,13.7公里长的西安古城墙虽然保存了下来,但已是千疮百孔,犹如一位沧桑老人,病患缠身。如不及时“诊治”,她无疑将面临更为残酷的生存危机。
据介绍,“裂缝”和“沉陷”已成为西安古城墙安全的最大威胁。
有人做过粗略统计,西安城墙大大小小的裂缝足有百余条之多,其中长近8米、宽4厘米以上的就有30多条,有的裂缝甚至从城墙垛口一直延伸至底部,紧邻城墙东北角的一面垛墙上裂缝就有8条之多。南门至文昌门段裂缝情况尤其严重,南、北侧海墁相差已近40厘米。同时,部分墙段中上部至垛口处风化严重,许多砖块被风雨磨掉了棱角,凹凸不平,用手轻轻触碰,就会往下掉渣。还有部分城墙出现硝碱现象,一些甚至向外鼓出。更令人担忧的是,建国门、玉祥门、城墙东北角等处城墙出现5处严重沉降。
这些情况的出现引起了西安市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深入了解城墙“病情”,从2005年开始,管委会加强了对城墙安全情况的调研,在城墙设立了26个监测点,对已有的裂缝和墙体进行不间断监测。今年2月至6月,管委会又委托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历时116天,对损毁较严重的南门至文昌门段和建国门至东门段城墙进行了全面勘测。
勘测结果显示,除裂缝、沉陷外,鼓胀、水患、孔洞隐患、风化剥蚀等各种病害也成为威胁城墙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西安城墙能保存至今,得益于它完整的排水系统。但目前,许多排水设施损坏严重,有的排水口被封,有的排水不畅。海墁上存在的不均匀沉降也导致排水坡度起伏,极易造成积水。雨水下渗使墙体出现裂缝,而城墙上的裂缝、沉陷出现后,也就形成了雨水雪水下渗的通道,水通过裂缝下渗浸泡了城墙内部的土体,从而使土体强度降低,产生变形,又导致裂缝进一步增大。
另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革”等时期,人们在城墙上挖洞居住、生活、生产,包括开挖暗堡、防空洞,给城墙墙体带来很大威胁。这些洞穴破坏了墙体的整体性,一旦裂缝贯通其中,加上水的下渗作用,就会发生坍塌,从而导致裂缝和沉陷等“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据悉,仅在“病相报告”涉及的两段城墙外侧墙面上,就发现洞口痕迹11处。而在西门南侧,一处防空洞一直延伸到护城河处,1983年北门箭楼垮塌和2004年西门南侧一处夯土塌陷也因防空洞而起。
大自然的风化剥蚀也是不容忽视的破坏因素。在从海墁高度向下至3米范围内的墙面上,由于这些地方的砖砌体本身含水率较大,城墙砖较湿润,加之外部长期风化,致使不少城砖砖缝蚀空,表层剥蚀、脱落,墙体表面坑坑洼洼、凸凹不平的现象很严重。
还有专家指出“地基超载”也是一大危害因素。近年来,城墙内外修建了许多高楼大厦,致使地基荷载增大。加之过度开采地下水,也会造成城墙地基下沉,加速沉降、裂缝的形成。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墙体滑坡,造成大面积毁损。
经济发展要服从于保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围绕古城墙的去留,引发过全国性的激烈争论。“去墙派”的理由是,古城墙是帝王统治的遗迹与象征,它也不利于新城市的发展。当时西安的决策层顶住了压力,使城墙保存了下来。
1961年,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西安已对古城墙进行过3次大规模整体维修与保护。2004年10月,平遥古城墙的坍塌再一次为西安城墙的保护敲响了警钟。西安人更加意识到,保护古城墙应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即使是小裂缝,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小裂缝就会演变成大裂缝。
而今,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西安也面临着“现代城市发展与古迹遗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失去了历史古都风貌就失去了西安的价值,西安更重要的是保护,经济发展要服从于保护。”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曾多次表示。而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81%以上的西安市民认为,当城市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以保护为首。
2004年9月,西安市正式成立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对城墙景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致力于“墙、林、河、路、巷”五位一体的生态化建设。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后,西安又一次对古城墙进行的大规模修缮。
针对西安城墙面临的裂缝、沉降等问题,西安市也已组织专家进行了实地勘察,委托专业研究部门对重点段位和东西南北4个瓮城及古建筑物基础变形情况进行常年技术性检测,并建立起西安城墙文保档案,对墙体裂缝、孔洞、基础沉降、墙体包砖、城上古建筑等进行文物普查,在此基础上做出城墙文物保护的系统化方案以及抢修预案、维修方案。
据了解,为给城墙保护提供进一步依据,一项旨在恢复古城墙历史风貌的保护方案,已由西安市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着手制定,并将于近期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