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地点
为上学 10万元买半个门洞
为了让孩子根据“就近上学”原则上个好学校,北京市民王女士花10万元买下东城区东旺胡同23号院的大半个门洞,然后砌成房。此举令原来宽敞的门洞“瘦身”为80厘米宽,同院居民进出不便,双方产生激烈矛盾。
目前,王女士因为小小的门洞引来一系列“麻烦”和“关注”。
2米门洞“瘦”成80厘米
“这个地方就是原来门洞的印子。”这个院子的住户芦大爷指着水泥墙边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大杂院布局的东城区东旺胡同23号院原有一个大约2米多宽4米多深的门洞,而现在门洞里砌起一道砖墙,只剩下80厘米宽。穿过狭窄的门洞,估计100平方米不到的院子一共被分割成大大小小10间屋子,有的住着人,有的空着。一位住户告诉记者,院子被一家中介公司先购买下来,然后转手卖给了9户人家。
市民买门洞只为孩子上学
“从中介手中买门洞就是为了让孩子能上府学胡同小学。” 门洞主人王女士说,学校距她买的门洞很近,步行只要四五分钟时间。
然而按照规定,由于门洞不具备居住条件,仍然不符合“就近入学”原则,王女士想来想去,只好雇人在门洞里砌间房了。
王女士说,房产证上写着她买的是住宅房,因为原来门洞在西北角,现在门洞所在的位置原来曾经是房子。“我有规划许可证,属于合法施工。”王女士说。
从东城区规划局管理科的工作人员那里记者了解到,王女士的确拿到了规划许可证,王女士出具的房产证上写的就是住宅房。
对于王女士把门洞砌成房的做法,院里的住户表示异议。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进出不方便,而且万一有个火灾逃生也成了问题。给王女士建房的一名工人悄悄告诉记者,这个小小的门洞他们已经施工10多天了还没有完工,因为地方狭窄,居民进进出出,施工很不方便。 “现在门洞主人也是挺烦恼的,花了那么多钱买了这个门洞。就是为了孩子上学,现在弄得烦恼一堆。”此名工人说,“当时估计中介公司卖给她也没有跟人家说清楚情况。要是房子将来被拆了,那就亏死了。”
有小孩子的邻居选择沉默
邻居们并不全都公开反对王女士在门洞里面盖房。还有一部分邻居保持了沉默。他们和王女士有相似的处境———孩子需要就近上学。
面对记者,邻居们的目光里流露着谨慎和防范。一位邻居说他不认识门洞主人,也不愿意评说这件事情。记者注意到,这位邻居身旁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刚搬来23号院的一位大爷告诉记者,他的孙子现在上幼儿园,再过3年也该上小学。“这里距离府学胡同小学特别近,买这里的房将来孙子就可以上府学胡同小学。”这位大爷说。
胡同新房主逐年变化增多
“在我们这里,有的老院子被分割开,卖给十多户人家。”东旺胡同的一位老居民告诉记者,现在东旺胡同里的老房子虽然居住条件不好,遇到雨天漏雨,上厕所要跑到胡同里的公共厕所,但是房价可是一年比一年贵。“胡同里现在增加了不少新住户。因为这里紧挨东城区示范小学府学胡同小学,买了房子就可以把户口迁过来,上学就符合规定了。”他说。
与府学胡同小学这类区一级的示范校相比,记者了解到像上述问题在北京市一级的示范校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新生源过多,学校无力承受的问题,一些学校不得不根据自己的情况推出新政策,比如有的二手楼盘买卖一段时间后房主才可享受孩子免赞助费的优惠,比如世纪城的业主居住满三年才可使孩子上人大附小。
三方声音说“门洞事件”
“现在一些家长不惜钱财买二手房,为的就是让孩子上我们的学校。说实话,这两年新学年开学我们都遇到不少买二手房迁入我们所辖招生范围的事件,这种增加的生源的确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因为我们的教学设备和师资数量都是有限的。”北京朝阳区一知名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
现在高中、大学一般都是通过文化考试来决定上什么学校,但是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上什么学校根据户口“就近上学”,政策规定不让随便“择校”。一位家住西城区的马姓家长告诉记者,虽然有学校掏赞助费可以上,但是钱太多,而且还未必能够挤上。“如果花钱买一个二手小房,不仅基本上可以确保孩子上好学校,而且房子将来还可以出手再卖,也不亏本。”这位家长坦言。
一位在派出所从事户籍管理的知情人士透露,每年他所管的辖区因为有一所名校每年都会遇到类似王女士的事件。“居民在这里买了房子,不管大小,按照法律规定就可以把户口迁到我们这里。可能原来一户人居住的院子现在变成好几户,管理起来我们也很头痛。”
门洞事件折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王女士的‘门洞事件’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仍然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者表示。
中外皆有“就近入学”原则
我国有关“就近入学”的规定源自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其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就近入学”具体可以解释为: “就近”是指原则上指在户籍所在地或住房所在地相对就近的学校登记入学,具体的入学政策由各区县从实际出发确定;“免试”主要指不允许组织任何形式的书面考试,允许艺术、体育、科技项目传统学校组织专项测试,外语实验学校(班)和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录取学生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在国际上,“就近入学”作为一项制度规定,早在1870 年英国的《初等教育法》中就已经出现,该法明确规定小学生就学距离为3英里,超过3英里则家长有权以距离远为由拒绝送子女入学。在20世纪80年代,丹麦政府也曾有过类似规定。在美国,居民没有户口的概念,义务教育就近上学的法定依据是居住地,不论是自有房者还是租居房者。
北京择校现状:
区域:海淀、西城
向北!向西!这两句口号鲜明地显示出目前本市中小学生的跨区流向。作为北京的教育强区,海淀、西城成为跨区生源主要的流入地。一位区教委主任表示:“随着地铁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外区学生将通过交通干线流动到西城、海淀、东城。”[全文]
费用:水涨船高,拿钱排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比如初中三万,小学一万五,30个名额1000人抢,我给谁?当然,有关系的可以进,还有一个,我交三万,我另交十万,给你们修操场,上来了。现在是拿钱排队。”[全文]
过程:复杂
“择校”还处在“按部就班”的阶段:先考试验班、再考特长班、再参加学校的综合测评、然后才“电脑派位”,所有这些程序结束就要进入7月了。[正文]
教育部门官员表态:
北京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张士佐:择校收费现象目前还不能消除
“北京的小升初政策将不会做大的调整,北京市明年的小升初的政策也争取年底之前出台。”昨天,就首都之窗网友提出的“2006年北京小升初政策是否会有重大调整”的问题,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张士佐表示。[全文]
北京教委副主任罗洁:北京3年内消除大面积择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择校问题的存在,折射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不够的现状。可喜的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为解决择校问题努力着。两会期间,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北京3年内将消除大面积择校。[全文]
教育部长周济:下决心解决择校问题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主要是在“择校”,择校风愈演愈烈,择校费动辄几千、几万,成了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因此要下决心逐步解决“择校”问题。[全文]
专家观点:
“教育不能步医改失败后尘”。择校制的存在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应该及早取消。[全文]
发达国家教育制度现状:
德国:小学就近入学无需择校 中学分流成绩决定
英国:学校公私分明 学生就近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