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随着后舍男生的暑假最新作品《APublicAffair》在各大网坛的风靡,他们的MV点击下载率已超过百万;进入各大论坛的排行榜,“搞笑图片”版块每天稳居榜首;QQ论坛的“恶搞图片大赛”每天的参赛作品近百……恶搞,这种最受网上欢迎的娱乐形式,正在掀起新一轮狂潮。 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对英雄人物及“红色经典”恶搞的指责与声讨也是一
浪高过一浪,而由于肖像权、名誉权、版权等打上官司的“恶搞”作品也为数众多,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扼制住恶搞风潮。
恶搞,又称Kuso(库索),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它是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滑稽、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网络恶搞从最初的无厘头流行到小胖的恶搞,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鸟笼山剿匪记》将恶搞推至了最高潮,而最近随着长达80集的喜剧《武林外传》的热播,更是让“恶搞”披上了文化的外衣。愈演愈烈的恶搞文化让人不得不感叹:全民娱乐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面对良莠不齐的恶搞,在娱乐的同时如何体现网络文明,又该有何种思考?
多方观点
观点一普通人的话语方式
-恶搞之所以大受网民欢迎,是因为它扎根于广大的草根之中,具有平民化、非商业性等特点。任何公众都有权对文化产品作出自己的评价,而网络的虚拟性则激发了恶搞者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幽默感。
-生活需要娱乐,恶搞是一种发泄方式,是一种对现有主流文化的背叛和颠覆。“这是纯粹来自民间的娱乐。我们最擅长的就是用不规则的,电视上、纸媒体上看不到的话语方式,用逗笑的方式让大家高兴。”
-恶搞是广大网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分人的自我才能展示。在一些恶搞作品中体现出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技术水平,都是让人极其佩服的。要特别支持属于原创的作品。
观点二对恶搞“堵不如疏”
-从艺术上讲,在中国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从舆论评价上看,这是一种新的评论渠道。那些不涉及别人隐私、不侵犯他人名誉的恶搞既愉悦了大众,又针砭了时弊。
-一个新事物,肯定是各种评价都有。堵不如疏,应该引导它健康地发展下去。网络短片同样可以理解成个人或一部分人观点的表达。只要不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等的权利,不恶意中伤别人,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恶搞大可以搞到自生自灭。
观点三
暗藏道德危机
-通俗不等于低俗,喜闻乐见也不等同于哗众取宠。任何形式的传达或表演都是一种信息,都有可能让观众、听众在哄笑声中接受和认同制造者的观点。而当其观点是荒唐无稽时,对于文化遗产则是“最大的悲哀”。对英雄人物的恶搞更会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形成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如果说年轻人对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的恶搞权且一笑了之的话,那么文化界知识分子恶搞现象的出现,比如现在流行的“大话”、“戏说”、“水煮”、“揭秘”等等,对严肃的文学或历史进行多个版本的加工,这实在是一种拔自己的根的行为。
-恶搞也要有底线,大众情感不容亵渎。恶搞作品中充斥着很多低级的或明显带有人格污蔑性的作品,有时是对原作品的恶意篡改。尤其是对雷锋、铁道游击队员、潘冬子等一些英雄人物一再被调侃甚至丑化,难免会激起民愤。
观点四
把握正确尺度
-恶搞不能肆意妄为,把握不好度的话,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果对作品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造成了侵犯,法律是不能基于网民支持恶搞的感情而去鼓励和支持这种作品。
-对恶搞现象宽容并不等于听之任之,必须要有法律上的规定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约束,因此对其进行适度的管理很有必要。
-恶搞是当代文化发展在遇到了保守和传统之时的激变,不管它能不能留下来,但这一行为确是网上时代的产物,也是应该正确对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