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称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推出者应获和平奖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即将于10月2日开始陆续揭晓。10月13日“发榜”的和平奖历来备受关注,而今年的提名人数更是高达191人,仅次于去年199人的历史纪录。 在五花八门的人选中,怎样的候选人更易受到青睐?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挪威卑尔根大学的著名哲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授权的提名者之一古纳尔·舍尔贝克。
“每年总会有许多古怪的名字出现在提名名单上,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像我这样有资格提名的人太多了。”舍尔贝克耸耸肩,谦虚地表示。带着哲学家固有的批判精神,舍尔贝克认为诺贝尔和平奖自身存在的最大矛盾是“如何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提名 “稀奇古怪”无须在意
东方早报:从提名到挑选,诺贝尔和平奖出炉的具体过程有哪些?会否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舍尔贝克:诺贝尔奖是由瑞典人诺贝尔的遗产设立的,因此本质上没有政府因素,完全是个人行为。比较独特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根据遗嘱,它不是在瑞典而是在挪威颁发,我想这可能是对挪威比较独立的国际立场的肯定。
和平奖一般是由符合资格的提名人做出推荐,最后由5人组成的评奖委员会进行筛选。这5位成员是由挪威议会任命的,但他们大都是才能卓越的专家学者,而且不受政府左右。在支持或反对推荐的候选人的问题上,瑞典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这就确保了评奖委员会的独立性。
最初阶段怎么选择候选人呢?人们认为,候选人必须由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来推荐。推荐者可以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各国议会议员和内阁成员等等。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我的任务只是在最初阶段推荐我认为合适的人选。
诺贝尔奖评选的过程都是保密的,“5人小组”在公布获奖人名单时,一般也只会解释挑选他/她的理由,给出比较积极的说法,至于为何不挑选其他人,就不会再作说明了。
东方早报:但每年的和平奖提名名单都会出现具有争议的名字,比如今年,有媒体称布什和萨达姆都获得了提名,这是不是有点滑稽?
舍尔贝克:是的,因为很多人有推荐的权力,所以每年人们总能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你甚至可以推荐拉姆斯菲尔德(美国国防部长)。但这些都只是代表社会各界的初步意向,没有多大意义,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你想,每年都会出现上百个名字,有些是很无稽的选择,大家实在没必要对它们太在意。
当然,为了获得推荐,很多人也会去展开游说等活动。作为有权力的提名者,我也会面临很大压力,比如有人会希望你推荐自己,甚至有人写信给我,说自己如何伟大如何有成就,但我不会去理会这些人。关键还是评奖委员会的态度,他们最后挑选的是什么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是个很严肃的机构,我相信其中的成员都有足够的判断力。
挑选 不看功绩看影响
东方早报:究竟怎样的候选人会受到评奖委员会的青睐?
舍尔贝克:评奖委员会是根据候选人的声望、专业建树、传播网络等情况做出判断。或许在某些情况下,挑选者的意识形态也会影响到最终结果。比如诺贝尔文学奖上,什么思想更有意义?这些都有值得讨论的余地。另外,诺贝尔奖还很讲究“学术时尚”,比如当年流行哪种学术研究方向,最“酷”的是哪个领域等等。特别对于诺贝尔和平奖来说,最终的获奖者往往很具争议。事实就是这样,大家都能各执一词。
诺贝尔和平奖比较青睐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在某个领域获得极大成就的人,他们通常年岁较大,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功绩足以名列史册。例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另一种人并没有完成他/她的事业,或者还在努力的过程中,这个工作或许比较艰难而漫长,或许在他/她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比如2004年获奖的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马塔伊。
这就是诺贝尔和平奖的矛盾所在。评选委员会在挑选中往往会陷入两难———如果颁给第一类人,他们的成就已经是“过去式”了,可能对未来不再会有影响,你只是认可此人的功绩,但从长远来看无法进一步推动和平。如果颁给后一种人,万一他(她)们最终失败了呢?有时看起来就像在冒险,不知道这个事业究竟能不能成功。
东方早报:评选委员会通常会偏向哪一种?
舍尔贝克:我认为近年来的趋势似乎是偏向正在努力过程中的人们。或许是想对这些挑战难关的人们做出鼓励,让他们影响到更多的人吧。但有时也会遇到尴尬情况。比如在中东问题上,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和巴解前领袖阿拉法特都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可是你不能说他们是成功的,毕竟现在中东还是一团乱局。不论颁给哪种候选人,我觉得都没问题,关键是评判必须正确。
中国 “独生子女”应获奖
东方早报:和平的意义很宽泛,时常有评论认为,某些获奖者令人难以理解。
舍尔贝克:拿肯尼亚的马塔伊获奖的例子来说,她在30年里动员非洲妇女种了3000万棵树,保护了生态环境。这创造了就业机会,也能避免人们今后因为环境问题、资源缺乏而爆发冲突,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功绩,是从源头上维护了和平。
其实很多获奖者从事的都是长远性的战略问题,和平卫士不一定要和战争有关,不一定是组织了某次血案,更多的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预防冲突。我认为环境问题对维护和平而言相当重要,如果全球环境继续恶化,饮用水、可耕地、能源等自然资源越来越紧缺,这可能就是地区战争的导火索。
东方早报:您认为什么人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舍尔贝克: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败给小布什的戈尔参议员,目前正在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运动。如果他能成功改变北美政府的立场,我认为他就有资格拿奖。要知道,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污染源,布什政府的环保立场让他们看起来像一伙强盗。如果能改变目前状况,那会是了不起的功绩。
另外,我觉得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应该获得表扬,或许当初坚持推出这个政策的人应该拿到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人口问题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就像现在中东、非洲一些国家正在发生的那样,过多的青壮劳力得不到足够资源,没有就业机会,他们会对社会产生怨恨,于是产生暴乱,随后就是内战、地区战争。如果中东、非洲国家早些像中国那样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很多冲突就不会发生。中国经济能够那么迅速起步,很大程度上也有赖这个政策。
人物:古纳尔·舍尔贝克
古纳尔·舍尔贝克(GunnarSkirbekk),挪威卑尔根大学哲学教授。他和尼尔斯·吉尔耶(NilsGilje)撰写的入门教材《哲学史》被翻译成为数种文字,是挪威当代科学著作中的经典。早报记者 俞懿晗
相关新闻:
中国不满东突分子热比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诺贝尔奖搞出荒唐提名 瑞典议员用心不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