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1月1日电 今年以来,青岛市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促进统筹城乡就业,初步搭建起城乡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就业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平台和社会保障平台,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
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资源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了两库一网建设:对五市三区的128个镇(街道)、6018个行政村(居)、149万农户进行逐村逐户调查,摸清了全市244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建立起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在全市设立270个企业用工信息监测点,摸清青岛市企业用工需求总量、行业分布、工种类别、工资价位等情况,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库。同时,加强连通城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初步实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共享。今年以来,通过社会保险一卡通的形式,实施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失业人员两个资源库的合并工作,对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就业指导后发放就业指导手册,纳入劳动力就业资源管理;对有转移就业愿望尚未实现就业,以及实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纳入劳动力失业资源管理,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一体化管理。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注重三个体系建设:加强责任目标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将原来的城镇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市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先后投资建设了5个市级、12个区(市)级职业介绍机构,批准开办了280个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建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青岛中高级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劳动力市场。各区(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起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市级劳动力市场与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综合性市场与专业性市场互相补充,城乡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基层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市内四区47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523个社区配备了1000多名劳动保障协理员;五市三区12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就业服务机构,50%的行政村(居)配备了专(兼)职的劳动保障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市、区(市)、镇(街道)、村(居)四级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搭建职业培训平台,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体系。从全市388个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中,认定了33个促进就业培训基地和118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三级培训网络。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组织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储备式培训、项目式培训、创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多种灵活的培训形式。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政策,对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给予200--500元的培训费补助;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每学年给予1000元的学费补助。2006年,全市共支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2741万元,其中,市财政支出1445万元。
搭建社会保障平台,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对限制和歧视农民工的政策进行了认真清理,取消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和专门为农村劳动力设立的登记项目,优化了转移就业环境。组织编写了农民工《务工指南》,实行免费发放,并对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的管理,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了农民工工资的及时发放。不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清理整顿,建立了四快、五清、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及时处理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政策,专门出台了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办法。目前,全市已经有35万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33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5万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21万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21万农民工参加生育保险。(记者宋学春通讯员孙刚)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