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新的社区建成,人们往往诧异于商业服务的快速聚拢,大小餐厅、咖啡馆、洗衣店,乃至擦鞋店、按摩店,会迅速占满临街的“底商”,形成一个微型“商业圈”。在许多独立社区,开发商为了营造一个能够满足业主各种需求的居住环境,甚至会以牺牲部分收益的方式,以较低租金吸引擦鞋店、冲扩点等业主需要却又本小利薄的商家落户。
| |
与此相较,许多社区业主受到的最大困扰,却往往来自应该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或由行政垄断企业提供的准公共服务的欠缺。望京、天通苑等超大型居住社区,从业主大规模迁入伊始,就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社区开发与道路规划之间的严重失衡,使居民处于早上出不来、晚上回不去的尴尬处境。尽管近年来城铁开通、公交增开,连接社区与城区的主干道也不断拓宽、增建,但由于规划失衡造成的先天不足,这些社区的出行状况并没有根本的好转。此外,由于事前规划不周、事后应对迟缓,社区内派出所设置不足、警力短缺,也导致部分社区的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医院、学校、邮局等生活必需规划配置的不足,也给居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根据公共管理研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敏感性和积极性,确实先天低于受逐利欲望驱动的商业敏感,因此,现代社会中,舆论监督的指向和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如何监督、促进政府提高对公众需求的敏感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理想情况下,应该是政府主导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在前,开发商、居民、商业服务陆续跟进,形成相对平衡、和谐的社区生态,而不是如现在某些社区面临的这样,政府公共服务落后于居民的需求和商家的嗅觉,不但一路追得跌跌撞撞,甚至形成难解的死结。
公共服务的落后、欠缺,给居民造成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不便,进而也会给社区的和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衣食住行,乃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出行不便给人们造成的困扰,有时并不亚于物质需求的短缺,因此才会有人在郊区圆了“大宅梦”之后,又转而回到市区租住小房。同样,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安全感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一心理需求,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和谐变得遥不可及。在我们的媒体上,小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治安互助队,或小区居民与保安联手勇擒歹徒,一向都是作为社区自治或见义勇为的正面新闻予以褒扬;但从另一方面观察,没有搏斗能力的居民或没有执法资格的保安,却被推上维护治安的第一线,暴露的恰恰是政府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不足。
除了这些硬件服务之外,软性的法律等制度供给也严重短缺。天通苑社区出现第一例“社区新闻联播”后,一度曾引起各界争论:放行还是叫停?单纯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出发,目前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将其叫停,而事实也确是如此收场。但如果考虑到大型社区内居民之间信息交流、分享的实际需求,则此类社区媒体的出现,恰是实现社区和谐的可喜创新。而我们目前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尚无法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给这些自主创新以合法生长的空间。在社区业主与开发商等强势力量进行维权斗争时,分散的业主也往往很难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过高的诉讼成本也常常使业主视维权诉讼为畏途。出现这类尴尬的根本原因,恰是法律等制度供给的欠缺。
社区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业主、商家、政府同步开始学习。目前看来,商家表现得最为积极,业主们也屡有优秀的表现,倒是政府的反应显得过于迟钝。但没有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和谐社区就没了最坚实的基础。政府需要再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