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楼三楼多媒体教室内,一场题为“现代果业发展新动态”的讲座正在进行。农民郭永民一边听讲,一边埋头做笔记。如果不来培训,家里的两车苹果运到深圳、成都至少可卖十几万。
村官“点菜” 专家“掌勺”
郭永民来自洛川县杨舒乡太月村。作为村委会主任,他和省内其他百余名“村官”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陕西省首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来大学参加培训,对于他们来说可是第一次,“咱也上大学了!”2006年12月17日,郭永民安排好村里的工作,来到学校,心里有一股莫名的激动。
来自苹果之乡,郭永民对苹果种植技术和发展动态尤为关注,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动态讲座上,他选择了“现代果业发展新动态”。培训楼另一间多媒体教室里,“中草药发展现状及对策”讲座同时进行。
八点开讲,他早早来到教室,抢占第一排座位坐下。“第六届西部百强县,陕西七个,其中农业县仅洛川一个,且为苹果大县。”讲台上,研究员李丙智举例,提到洛川,郭永民瞪大了眼睛。
“陕西苹果种植面积是国内最大的,但产量为啥没排第一?”李丙智讲到关键处,课堂内一下子静悄悄的,只听见麦克风里传来的声音。
看到此景,站在教室外“偷看”的石民友长舒一口气。作为组织此培训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开课前,他最大的担心就是这些习惯田间地头的农民“村官”能不能安心坐下来听课。
“村官点菜,专家掌勺”,石民友说,培训班根据地域和“村官”们兴趣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讲座。
“新农村不是盖新房子!”
郭永民觉得这次学习受益匪浅。此次来培训,他带着村上的规划图准备让专家们看看。
太月村位于陕北高原,沟壑纵横,村民们居住分散。近几年,村民们种植苹果树收入一下子好了起来。2006年年初,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郭永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规划一个新的“太月村”。
“新村占地115亩,15排134户,总投资1879.5万元,我们有希望通过三年到五年的努力建成。”郭永民说。
几天讲座后,郭永民对建设新农村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改变村容村貌可以,但不能以让农民返贫为代价。”他粗略算了一下,建新村每户需要投资七万,村民们基本上可以承受,“让能承受得了的先盖,慢慢来!”他理解,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生产发展,一定要让农民留够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钱。
和他的想法一样,其他“村官”也想通过培训,理解到底啥是建设新农村,他们担心走弯路。
从观念转变到具体实施
“八天的培训效果有多大呢?”记者产生疑问。“培训先让村官们转变观念!”石民友说,“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基础在农村,而这些村官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据其讲,全省有31000个行政村,其中5000个示范村,示范效应通过“以点带面”展开。这5000个示范村“村官”培训将在一年内分期完成。
“培训起到桥梁作用,架起村民和科研专家之间的桥梁!”石民友说,通过培训让“村官”们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正确理解,然后建立和专家之间的联系,通过培训后的服务来解决具体实施的问题,“学院已开通了热线,建了网站,跟踪服务,把科技服务到农村去,学员们遇到生产上的问题随时咨询”。
石民友决定将培训办到田间地头,他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
记者 胡国庆 图 刘海宏 文
(责任编辑:张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