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钟楠通讯员谭正双)临近春节,巴东县粮食部门面对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小杂粮”订单,一筹莫展:一边是经销商踏破门槛,一边是工厂昼夜加班,却仍不能满足需求。
当地粮食部门有关负责人惋惜道:“‘产’不应‘销’,三峡小杂粮至少丢掉了1亿元的订单!”
小杂粮在三峡库区有着悠久生产历史,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农民一直有种植红蔓豆、荞麦、燕麦、绿豆等小杂粮的习惯,据《巴东县志》记载,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开始了广泛的种植,但近些年来,由于农业结构变化,小杂粮一直被人忽视。
位于三峡库区的巴东县,于2004年开始了对小杂粮的抢救性种植,当地粮油购销储备中心于2005年开始实施小杂粮产业化基地建设,全县订单发展小杂粮。首批通过精深加工的小杂粮,以“纯天然无公害”的优势,迅速闯入各大城市并远销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市场。
巴东县政府有关人士表示: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推动当地企业迅速发展,并给当地杂粮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库区移民增收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然而,去年12月以来,面对一些手持大额订单的商家,当地生产部门却犯了难:仅北京一个大型连锁商家的订单,都可以包下当地企业全年所有的产量。面对一笔笔找上门的生意,百般无奈只得放弃。
巴东县粮食局负责人称,缺乏大型良种基地的支持,总体种植面积和产量无法迅速提升;当地企业缺乏资金支持,精选设备不到位,分拣仍需人工完成,产量严重受限!这是‘产’不应‘销’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悉,此问题目前已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将采取多种措施,在来年使“三峡小杂粮”形成规模和品牌,使往日的小杂粮能够真正造福库区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