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人要做两只翅膀的天使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7 7:57:51 ·来源:新京报
在刚过去的2006年,我听到了很清晰的声音:公益事业、企业责任、NGO、社会企业家等……甚至有了反映这样背景的话剧《圆明园》、《我们走在大路上》。
| |
为此,在开演后的暗暗的灯光中,在长长的对白和背景音乐中,我以一个NGO人的身份,思索着公益事业和NGO的标签到底是什么?这个标签下面是否有真正的精神活力?是否让人性顺其自然的舒展?承载的使命是否不仅是小理想和热情,而是共同的大使命?
在目前中国的NGO,惯常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是:有一个通用的大的使命、宗旨,然后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公益项目,再去筹款运作这些项目。受资助方资助方向和数额的限定,常常有项目和实际脱节或是无法延续的情况出现。这就使得NGO人的使命在实现的过程中有些苍白。这种苍白又直接影响了其中的精神活力。
接受资助有时就像输血,得看对方的血型是否适合自己,输了多少血之后,才能有自身的造血功能。日前,《新京报》报道了张浩而和曹飞的QBUY的公益性商业探索,我愿意看到他们为造出富有活力的鲜血而付出的努力,但为什么艰难?如果公益事业是一片天空,这片天空又足够大,就应该有很多漂亮飞翔着的天使,但事实是,因为NGO人好像都只有一只翅膀,所以只是在努力地跌跌撞撞却无法飞翔。
提到公益事业、NGO时,人们给予的常常是奉献、牺牲、高尚等中心词。自然而然,这些标签式的中心词,使公益事业变成在当今社会中小众的事业,这就缩小了公益事业本应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实,在公民社会的形成中,每个人,即使是商业公司的一员,即使你不能全身投入专门的NGO工作,但依然可以做公益。比如:你生产的环节是环保的,你消费产品的时候有爱心捐助的内容。所以,公益事业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是这个社会中最真实的生活需要和体现,你在每天的生活细节中都可以践行,人人都可以成为飞翔在公益天空中的天使。
NGO人需要有两只翅膀,现在我们用热情和知识造就了一只,另外一只来自哪里?我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身长成。公益事业不应排斥商业探索,比如国外一些有活力的NGO组织,除了向社会募集捐款,还通过出版书籍、组织生态旅游、开发品牌产品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能力延展生命力。这样,也给被资助者一种示范效应,因为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另外一种方法,是两个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的联合。张浩而和曹飞是独立的两个人,每个人只有一只翅膀,但他们可以使用一对翅膀,所以,我更倾向于QBUY和“润灵”分离之后的合作。
如果有了大使命感,选择了一份有价值的工作,就如张浩而选择了“润灵”,就一定要做合格的天使。但是,合格的NGO人并不是苦行僧,我们的付出是有价值和尊严的,面对质疑,要有坦然的心境。所以,把特蕾莎修女的一段箴言与天使们分享: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稳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我希望在下一个话剧中,在天空特别蓝的季节,逢着NGO人华美的衣服和自信的笑容。这样,我们就不再是一只翅膀的天使。
苏雨桐(北京志愿者)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