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修房因省时、省力的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装修省心了,收房时却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品牌货不对板、水管堵塞、工程质量粗制滥造等等。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精装修房的验收标准出台,正是因为这样的概念模糊,使“精装修房”成为开发商和购房者发生纠纷的导火线,更成为了一些开发商大搞猫腻的地方。
| |
陷阱一:货不对板
货不对板是指开发商所提供的精装修材料、材质和品牌与承诺不符,这是开发商最惯用的一种蒙人手段。在消费者“陶醉”于样板间营造的假象后,开发商在对房屋进行精装修时,并不会按照样板间的标准进行装修。比如,购房人在样板间中看到的地板是实木的,但是自己房子的地板却是复合的,这之间的差价就成为开发商的不合理利润。
陷阱二:价格虚报
比货不对板更为隐蔽的手段是价格虚报。有业内人士指出,开发商提供的每平方米装修成本的报价通常有相当程度的水分,而且现在通行的以品牌、材质、材料确定装修成本进而计算其价格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专家指出,由于精装修楼盘大部分采用的是期房的开发模式,消费者购房时各种材料和品牌的价格,在几年后通常会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而贬值。此时,开发商承诺的价格实际上就是虚报的,购房人当时得到有关价格的信息实质上也是虚假的。
陷阱三:质量不保
在这个陷阱中,开发商提供的品牌是真的、材料是真的,只不过都是“次品”,而次品的价格比合格产品的价格要低很多。而且关键问题在于,购房人付出的是合格产品的价格。相比之下,这就是更狡猾的一种手段,因为普通购房人没有专业技术,很难甄别精装修材料的品质。此外,施工的质量也是陷阱之一,因为施工的成本同样是精装修成本的组成部分,开发商出于节省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有可能降低施工质量标准,减少施工成本的投入。
陷阱四:协议空泛
一切欺诈手段最终都会归结到合同方面,如果开发商试图用以上的手段欺诈购房人,他们提供给购房人的一定是一份协议内容空泛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开发商通常不会对精装修住宅的细节进行细致的约定,这样即使诉诸法律,购房人也会处在被动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