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上说,如果一切顺利,今年秋天书法将列入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书法课将成为广东中小学的“必修课”。
这则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很显然,书法这东西带有太多有闲阶层的味道,提起书法,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气定神闲、宽袖大袍,甚至鹤发童颜、道骨仙风之类。
| |
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门课叫《写字》,即练毛笔字。但这门课,因为是“副科”,老师们教得漫不经心,学生们学得心不在焉。但我毕竟由此接触了毛笔,后来也还几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临摹过欧体、柳体什么的,得以管窥中国书法的精妙神韵。
有时候我突然会想:中国书法妙在哪里呢?或许,它妙就妙在能用一撮动物的毫毛,把横竖撇捺的死的汉字“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错落有致的图画。且不说王羲之草书的“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张旭狂草的诡异变幻,也不说隶书的蚕头燕尾、势蓄锋藏,单是最“规矩”最“老实”的楷书,在名家笔下,也一个个仪态万方,或矜持如浓妆的贵妇、或灵动如春日的少年。对书法之美,《书谱》早有绝妙描述:“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
看,这何止是“字”,根本就是“画”呀。也难怪,历史上的大家,往往都是书画兼修的。鲁迅先生更赞曰,除了形美、意美,中国书法还具备“音美”。乖乖,这种审美意义上的境界和高度,洋文岂非望尘莫及!
故而,我想,中小学生之所以要学书法,第一个层面当然是要学其“形”——首先,当然是要力争把自己的字练得“好看”一些,这是抱着实用主义的原则;而更重要的则是,学会欣赏书法的妙处,从审美情趣上去接近、体验书法,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触媒,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这就自然说到书法的第二个层面——民族的文化内核。软软的笔尖下,流淌的不仅是一幅画、一首诗,更是挥毫者中庸平和、恬淡闲适、空灵澄澈的人生理念。真正沉醉于书法的人,在运笔时,他必然是忘我的、享受的、心无杂念的,而这,恰恰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书法反映了人性,也陶冶塑造着心性,确实是一碗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
有个故事:一位教授去日本,下了飞机打出租车,司机得知他是中国人,便背诵了一段《兰亭序》。故事真伪不可考,但从印象来看,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重视,真的值得咱们好好学习。据说,凡是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签字。能用毛笔签字,这在日本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书道”、“茶道”、“剑道”……借助一套套虔诚的仪式,处于工业化时代的日本人,将传统文化牢牢保卫在了自己的心里和行动上。而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我们,却在鼠标键盘、商业文化的包围下,远离了传统文化,忘记了自己的根。
所幸,今秋起,广东的中小学生们就要触摸久违的毛笔了,但愿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