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年伊始,一些欧美气象学专家警告说,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双重作用下,2007年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但中国多位气象学家对此预测持谨慎态度。
据报道,英国气象学家菲尔·琼斯在1日警告说,长期的全球变暖趋势已经导致东非干旱和北极冰壳融化,这种趋势将在2007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加剧。
| |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琼斯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将让世界变暖,而我们已经在经历变暖趋势,每10年全球平均气温就将上升0.1℃至0.2℃,“它们遇到一起,将让2007年比去年更热,甚至使未来12个月成为创纪录的最热年份。”
但中国气象学家对此预测持谨慎态度。中国农业科学院林而达研究员表示,他基本认同这一预测,但也说不定。根据惯例,“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是因为太平洋东海岸附近的海域温度异常升高,对环流产生影响,导致灾害比较多,在中国是南涝北旱,且全年气温上升。因此,对此预测他认为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
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表示,全球气温与“厄尔尼诺”现象肯定有关系。1998年是当时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那一年也是“厄尔尼诺”现象活动最强的一年,这造成了整个地球气温的明显升高。
他认为,2007年要达到或超过1998年的气温的可能性有,但有两个主要前提条件,一是“厄尔尼诺”现象达到一定的强度,二是当年度没有大的火山爆发。“如果有大的火山爆发,气温就有可能降下来。强大的火山爆发会将火山灰喷射到平流层,这些火山灰有可能在那里停留很长一段时间,有时甚至长达两三年,这将造成夏季气温的降低。这只是两个主要因素,还可能有别的因素影响。因此,2007年有可能最热,但也有可能不是最热。”
趋/势/预/测
百年一遇的重庆大旱今后有可能二三十年一遇
记者:2006年我国遭遇了很多气象事件,这其中您比较关注的是哪一些?
林而达:我最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06年我国气温继续升高,全国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比往年同期偏高1℃,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二是意外地发生了数起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每年都会有,但2006年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重庆的干旱和超强台风桑美。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伏旱,重庆连续40多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这是百年不遇的;席卷浙江和福建的超强台风桑美,也是百年不遇。
除此之外,还有宁夏等干旱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山东局部地区秋天出现干旱等。
记者:在您看来,出现这些异常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林而达: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认为,去年的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与长期的气候变暖有关。
对于重庆的干旱,后来我们模拟中国的区域气候,得出的结论发现,在未来的数十年间,重庆及其附近地方有异常增温变暖的趋势,变暖变干的现象可能在今后会更频繁地发生,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有专家预测,重庆2006年遭遇的大旱在今后可能会更加频繁出现,不再百年一遇,而可能二三十年一遇。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预测,但足以让我们警惕。
对于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很多专家也认为与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变化有关系。
未来50年气温再走高中国可能会增温2℃~3℃
记者:《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对我国气候近100年来变化的实际状况和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气温上升方面归纳出了哪些基本结论?
林而达:最主要的结论是,近100年来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根据最新研究,倾向于采用0.8℃这个数据,这与全球同期平均值(0.8℃)基本一致。近50年中国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最近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平均每10年增加0.22℃。
而且,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增温比其他地区显著。这个我自己都有感觉,我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北京冬天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0℃多,但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记者:该报告也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得出的结论是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
林而达:对,我们对全球、东亚及中国未来20年至100年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估,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增温大于春秋。
以现在为基准,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3℃至2.1℃,2030年,增加1.5℃至2.8℃,2050年增加2.3℃至3.3℃。
记者:报告中的这些预测可信度有多大?
林而达:实际上,对未来几十年给出一个准确的预报数据是很困难的,但估计出一个大致的范围还是有可能的。在国家评估报告中,我们归纳了不下10种模型作出的预测结果,专家们综合这些结果,给出了比较好的范围。事实上,我们还舍弃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日本的一个模型曾预计100年后中国增温8.9℃。
三/大/变/化
地质:冰川、湖泊将大为萎缩
记者: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增温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林而达: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
一是全国平均炎热日数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而近20年上升较明显。可能很多地区的老百姓感触最多的是,霜冻日数少了,寒潮频数也明显下降了。
二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部地区洪涝灾害加重。比如1998年南方水灾,就是百年不遇的。
除了极端气候事件外,冰川的融化也是倍受关注的影响后果之一。报告指出,估计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将减少27.2%。
记者:很多人都对青藏高原、新疆等地的冰川融化速度感到忧心忡忡。
林而达:最近有专家组去新疆考察冰川情况,考察完了向新疆党政领导汇报,领导们都表示感到震惊。因为新疆的农牧业和自然生态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冰川的融雪补给,尤其是沙漠中的绿洲,没有冰川,将很难存在下去,现在新疆的高山冰川加快融化,打破了这种均势,地方政府领导非常重视。
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也就此问题专门来北京请教过专家。我到西藏考察过几次,看到由于冰川融雪加快,引起了当地湖泊的湖面上升,以至于将牧民的牧场和房子都淹没了。我们对西藏扎陵湖的遥感图像分析也发现,湖面扩大了许多。但这种现象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冰川萎缩后,这些湖泊最终也将随着萎缩。
食物:粮食问题不能盲目乐观
记者:由于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很多人都关心,气候变化会不会对我国的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林而达:确实,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幅度增大。专家们都比较认同的是,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而且,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农业需水量加大,而供水的地方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记者:但现在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认为,中国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
林而达:对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过于乐观。据有关部门预估,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顶峰,大约15亿。为了满足新增两亿人口的需求,将要多生产1亿吨粮食。如果盲目乐观,不采取措施,届时粮食总产量将减少5%~10%,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还要多生产3000万吨~5000万吨粮食才行,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时刻高度重视。
疾病:更多人会得疟疾、登革热
记者:现在我国水资源问题是个大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估,未来水资源有没有变化?
林而达:严重干旱是非常可怕的,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深受其苦。我曾去宁夏和甘肃多次考察,那里有些地区连续两三百天不下雨,土都是散沙土,挖下去十几厘米深,随手一抓就扬了起来。当地居民都很无奈。
根据报告预估,未来数十年内我国降水量将有所增加,但干旱趋势可能不会有明显改变,由于需水量也要明显增加,预计2010年~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的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
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中纬度地区,气温每升高1℃,灌溉需水量将增加6%至10%,而农田蒸发量也会增加几个百分点,因此,虽然我们预估未来北方降水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北旱南涝”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很大改观。
而且,我们预测,升温还将使北方江河径流量减少,南方径流量增加。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并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记者:这对生态系统等诸多方面是否也将造成影响?
林而达:对,半干旱地区潜在的荒漠化趋势可能增大,区域气候温暖干燥也将导致平原湿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濒危物种增加,大面积沼泽湿地演变为草甸湿地。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表层冻土面积有可能减少10%到15%。而且,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也将成为我国沿海地区致灾的主要原因。
气温上升还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引起的死亡人数将可能增加,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程度和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