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者:社会发展,方言“死去”很正常
“我(hou,平声)着了!”“您怎么尽整那妖娥子?”这些北京土话,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如今,越来越多的北京土话已被北京人淡忘,有专家呼吁把北京土话“申遗”,但这一呼吁却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 |
老北京希望“土语”申遗
“我着了!”“您怎么尽整那妖娥子?”这些北京土话,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是网络上热门转载《北京方言测试》中的两道选择题。记者在一些转载论坛里看到,很多网友做完测试后纷纷留言,只能答对“不到四分之一”。在如今的现代生活中,很多北京老话已经被北京人淡忘了。
家住海淀区六郎庄的魏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自从退休之后,他就奔走在大街小巷搜集北京土话。魏大爷说,希望能把这些逐渐消失的北京土话“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语言学会理事周一民正在从事北京方言的收集整理工作。他告诉记者:“申遗有利于集中一批人来从事北京方言的保护工作,能够让人们对此更为重视。这需要有关部门牵头去做,如果只靠民间的个人力量是很难完成的。”
昨天,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称,民间已经有关于北京方言“申遗”的呼声,相关部门也正在着手做一些普查工作,正在考虑组织专家收集北京土话,出版专门书籍和音频视频资料。“申遗”首先应该由个人到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登记,拿出相应的计划,之后再由专家进行论证。
学者观点
方言“死去”很正常
“北京方言”申遗的这一呼声却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刘铁梁说,语言是活在人类口头上的,如果失去了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语言就失去了活力,方言“死去”很正常,北京方言随着社会发展总有死去的,总有变迁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要申遗。”
北京方言并不濒危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认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个标准,其中之一必须是濒危的。但北京方言并不濒危,现在正宗的北京话还没有死,它们就活在南城的大杂院里。“因此,目前它并不能达到申遗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