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添当时在庭审现场指认罪证图/黄礼祺
张友添的父母家人接爱记者采访喻彬摄
“变态”的他背后有不同寻常的经历
杀害10人夺11命(其中一孕妇)的杀人犯张友添本月8日被广东省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相关案情详见今天本报《珠三角》版)。张友添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杀害了10人,其中9人均为年轻女性,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这些女性被害之后,除了被掠走钱财外,有的还遭到性侵害和猥亵。
这是一个怎样的“变态”杀人狂魔?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友添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连杀多名女性还要奸尸?记者走进张友添的家乡,走访其亲人、邻居、村干部以及学生时期教过他的老师等,试图寻找张友添犯罪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成因。
村人眼中的他
曾经是热心肠少年出去打工后变了样
“张友添小时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勤快也热心肠,村里谁家有事忙不过来,他就回去帮忙。”大陂田村村长张松友对记者说:“我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主要是他第一次出去打工,回来之后就变了样,那时候,他只有16岁。”记者来到张友添的家乡,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培群村大陂田村民小组。
张友添家就住在公路边上,一栋只有一层的尚未装修的红砖平顶房。66岁的老父亲张松桂和63岁的老母亲张乙娣,接受了记者采访。
据张松桂介绍,张友添生于1968年,在6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由于家庭生活贫困,张友添只读了3年书就辍学跟着父母亲种地。小时候挺听话,乐于助人,村里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他就会主动去帮着干活。
村民张秋娣对记者说,张友添小时候是个热心肠的孩子,她家以前作土砖建猪栏,他都来帮忙,那时他只有13岁。她还看见过张友添在路上遇着村里的老人挑水、背柴时,就上前为老人代劳。
“人之初,性本善。我是教过张友添的老师,他小时候除了在学习上接受能力稍差一点,跟其他小孩没有什么不同。”张友添的邻居张老师说,张友添在读三年级那年害了一场脑膜炎,病愈之后就没有读书了。他童年的表现没有任何异常,他的变化和社会环境是有关的。”
朋友眼中的他
16岁遭老板娘诱奸性格大变自卑怪僻
曾和张友添一起打工的张均贵(化名)向记者介绍,他17岁那年和张友添(当时16岁)一起到东莞桥头的一家果场打工,挖果树窝、给果树锄草、挑养猪场的猪粪给果树施肥,每天早出晚归,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那家果场的老板是香港人,很少来果场,全由老板娘管理。老板娘是一个50多岁的肥胖的女人,对雇用的工人十分苛刻。
张友添和张均贵等七八个工人同住在果场的一间屋子里,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张友添将近天亮才回到宿舍。同伴们都好奇地追问他到哪里,他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出了被老板娘叫进房间过夜的原委。
“那时候,大家的思想都很保守,一听说发生这样的事,大家都觉得特别稀奇,有几个在一起做事的家伙就挖苦他、嘲笑他。他觉得在这个地方没面子做人了,就到一个砖瓦场打工去了。”张均贵分析说,张友添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能和他这次人生遭遇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从那以后,张友添渐渐变得性格内向、自卑而怪僻。“那年从东莞的红砖场打工回来过年,我就觉得这孩子变了,变得古怪了,什么话都闷在心里,不说出来。没有挣到钱,我们没有怪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不高兴。”张友添的母亲说:“我们又不知道他在外面,到底吃了什么亏。”
家人眼中的他
婚姻失败仇视社会拐卖儿童锤杀妻子
据村长张松有介绍,大陂田村是个有30多户人家200多人口的自然村,村里人均土地不到一亩,地里的收成极其微薄。村里大半人口都外出务工,打工的年轻人大多数是小学文化。
据张友添的父母回忆,张友添20岁那年腊月,他在东莞打工带回20岁的湖南籍女青年谭×群,一起来的还有谭×群的弟弟和弟媳。“这个妹仔很漂亮,有文化、懂礼貌、又勤快,经常跟着我们下田里做农活。村里人都说我友添有福气。两人后来有了个女儿。”张友添的母亲说,谭×群是张友添在东莞打工认识的初恋情人,小两口感情很好。孩子出生之后,加上谭×群的弟弟和弟媳,张友添家里突然多了4个人,连同张友添家里7人共11人吃饭,无疑使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日子一长,张友添的弟弟妹妹难免和嫂子之间发生矛盾。1989年夏天,谭×群和张友添的妹妹发生过一次争吵之后,说要将孩子送到娘家去养,自己出去打工挣钱。于是,她带着孩子以及弟弟、弟媳离开了张家,从此杳若黄鹤。
由于田里收成不好,家庭生活只能勉强维持。1990年8月,张友添骑着自行车来到东源县增田镇一个村庄,将一名3岁的小男孩拐到东莞去卖,被警方捉拿归案,张友添因此在连平县忠信劳改农场服刑8年。
张松桂说,1996年9月3日,张友添被减刑2年提前释放回家,用自己在狱中学到的家电维修技术自食其力。第二年,经人介绍,张友添和龙川县佗城镇姑娘王玉兰结婚(后育有一男一女)。王玉兰比张友添大3岁,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只是在清醒时能干点家务和农活,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发病状态,有时发病后漫无目的地游走不回家,张友添和家人经常请村民四处寻找。
张友添出狱后脾气比以前更坏。在河源市区一家冷气安装维修公司打工时,他都将王玉兰带到河源住。由于王玉兰患有精神病,同事都不愿意和其精神病妻子同桌吃饭,公司老板要求张友添把妻子带开。张友添感到被老板和同事歧视和冷落,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愤然辞工带着妻子回到了大陂田村。
据大陂田村村民透露,张友添回到老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家庭生活变得十分拮据,有一段时间几乎全靠其妻子娘家接济过日子。2002年的一个夜晚,张友添与妻子吵架后走出家门。当晚,王玉兰扔下4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喝下一瓶乐果(农药)命赴黄泉。但张友添的父母说,王玉兰死前没有和张友添吵架。
2004年9月17日,张友添与40岁的河源市源城区居民邹水英结婚,并租住在源城区。邹水英是张友添的第三任妻子。在婚后不到5个月的2005年2月7日晚,张友添因家庭经济问题与邹水英发生争执,并用铁锤将邹水英杀死在家中,后埋尸逃离现场。
专家析案
有自知和责任能力不属赦罪对象
张友添没有提出上诉和作精神病司法鉴定请求
据法院相关人士介绍,张友添没有提出上诉和作精神病司法鉴定的请求。
法学专家对此案怎么看?记者采访了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会副会长邱鸿钟教授。邱教授说:张友添有自知能力和责任能力,不属于司法量刑考虑的对象。
邱鸿钟称,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是一种社会病。它有三大因素:生物因素(如疾病、中毒、脑伤等);社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个人遭遇等);认识因素(即心理因素,个性,脾气等)。邱鸿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说,首先,从美国多拉德等学者关于犯罪心理学的挫折-侵犯假说来看,挫折与攻击行为高度相关。在张友添38年的生涯中可谓挫折连连。16岁时曾被50多岁的果场老板娘诱奸,而且遭到周围的人嘲笑,从此心中埋下了仇视女性的种子。第二次打击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带着孩子走后杳无音信,张友添觉得在家乡很没有面子,从此自暴自弃,不久就犯下了第一宗罪行并入狱6年。第三次打击是他第二任妻子喝农药自杀身亡,留下只有4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张友添在第二任妻子死后不到一年又因家庭矛盾杀死了第三任妻子,并连续杀害多位年轻女性。总之,张友添的变态人格是由无知、贫穷、自卑、几次婚姻失败的挫折等多种因素所建构的。张友添具有正常人的自知能力、辨别能力和责任能力,少年时代他能够帮助村民忙农活,助人为乐;打工回家后种了两年果树力图改变贫穷面貌;劳改出狱后,他能驾驶手扶拖拉机搞运输、能帮人家维修空调挣钱;为了吸引两名回乡打工妹乘他的车,用极低的车费作诱饵;为了逃避警方追缉和法律制裁,他不断变换作案摩托车和作案地点等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个有自知、辨别和责任能力的人。
邱认为,像张友添这样的心理不健康或人格变态,并不等于没有自知能力,所以他不属于司法量刑考虑是否精神病患者之列。
文/本报记者喻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