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到来之际,本报组织“把一个城市的新年问候,送到留守儿童老家去”活动,问候对象是在浙江的务工者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们。
我们征集了10位杭州市民,作为送问候的志愿者。同时征集了10个民工家庭,双方结成对子。
| |
远至甘肃、贵州、湖北、河南,近至江苏、安徽、江西,所有的志愿者都圆满完成任务。回到杭州后,他们意犹未尽,纷纷在都快网的博客上写下这一趟“问候之旅”的感想。(详见博客网址https://kbzgxw.blog.dukuai.com)
“天堂两个字,杭州当之无愧”
志愿者陈勇在前往河南郑州的火车上,遇到一对刚刚在杭州旅游完毕返回洛阳的夫妻关先生和徐女士。夫妻俩听说陈勇此行的目的后,交口称赞杭州:
杭州真好啊,不仅风景美,人也好。杭州的公交司机好,我们提着两个大包,司机等着我慢慢把包搬上车,也没让我们补票。普通市民也很热情,我们问了好几次路,每次他们都是详细指点,甚至领我们去。
回到杭州后,陈勇在博客里写道:
回家后,我对家人、朋友说:“生活在杭州真的很幸福,天堂两个字,杭州当之无愧。”
“想想都觉得恐怖”
志愿者邱为佳送问候的目的地是甘肃武威谢河镇,她的结对家庭是谢永良。
邱为佳在博客里描述了谢永良家:
房子的外墙是黄土泥,房顶上铺着稻草,走进屋里有一个占了整个房间面积三分之一的大炕,他们一家人晚上都睡在炕上。西北的缺水是有名的,在江浙普通的井打个4-5米就会有水,小谢(谢永良)的公公告诉我,他们村的井打了100多米都还不见水。这是个什么概念?想想都觉得恐怖。
然而,即使这样贫困,西北人民仍然热情好客,这让邱为佳感叹万分:
最为尴尬的是,我这一去本想是体验当地的生活的,结果得到了上宾的待遇,主食是大米饭,土豆烧鸡、胡萝卜炒肥牛,馍馍变成了我的餐前小点。
当然,她在博客里写下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
监护的缺失对孩子(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关爱他们,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说不出的高兴和幸福”
志愿者陈谌军到湖北建始县三里坝乡送问候回来后,本报收到了来自建始县的一封信。写信人蒋金萍是三里坝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是陈谌军这次送问候的对象。她说,这次送问候让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幸福”。
蒋金萍去年暑假来过杭州,和在这里打工的父母相聚。她在信里这样写:
可惜爸爸没有带我去吃汉宝宝(汉堡包),我不怪他,因为他要做工赚钱,供我和弟弟的生活费,还要给爷爷寄化肥钱。我们家很穷,有85岁的祖祖(原文如此),有双目失明的伯伯,有26岁的小姑姑。小姑姑也是眼睛不好(几乎失明),不能下地干活。我们连台彩电也买不起。
我多么想把我的家乡建设好,但是我还小,没有办法。现在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好,回报都市快报对我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