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学堂创办人、清朝两江总督端方
当年国立暨南学校校门
暨南大学目前已有在校境外学生一万多人,而暨大的诞生,还得从著名的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说起。
1905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政府,决定派端方等五大臣去欧美考察宪政。端方是晚清官僚当中比较开明的一位封疆大吏,归国途经南洋,受到当地华侨商人和华侨学校师生列队欢迎。他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侨爱国深情,更为有些华侨子弟由于在侨居地住久了不会讲中国话而担忧,从而认识到举办华侨教育的紧迫性。
1906年清政府学部特派钱逊恂为南洋查学委员,专门司行走董祎陪同放洋。钱、董二人到达爪哇后了解到海外华侨办学在师资、教材、经费等种种困难,教学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华侨父老乃有送子弟回国读书的愿望。有鉴于此,钱、董二人遂鼓励华侨子弟回国读书,允以官费待遇。他们并往各埠华侨学堂视察,初选60多名侨生,分批返国。钱氏除向学部申报外,复致电南京两江总督端方,请他主持办学。
钱氏的建议正合端方想法,故乐于接受,对侨生回国读书的事,给予大力支持并亲自出面奏请朝廷,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学部知道,钦此。”端方遂委派郑洪年和陈伯陶筹划办学之事。
探花出身的陈伯陶拟校名为“暨南”,“暨南”一词源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1907年2月底,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在董鸿祎护送下抵达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侨生10名抵达。
1907年3月暨南学堂正式开学上课了。这样,清政府就在“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初衷下办起了专门供华侨子弟就读的暨南学堂。
早期的暨南学子年龄一般在十三四岁,少小离家远涉重洋,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一时难以适应南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堂采取的是“家庭学校制”,所有设备,均仿家庭之布置,师生的关系也像一家人一样亲切。
端方对侨生多方照顾,极为优待,规定侨生除了自备衣物和零用钱外,学费和食宿费一概豁免。学堂还为侨生免费医病,每年另外发放冬夏两季制服。学堂为侨生订制了统一的校服,服装全用黑色,黑革履,黑呢帽,帽边镶着金丝线。出门旅行,俨然是陆军学生,威风凛凛,当地贫苦孩童常跟随前后,口喊“洋少爷,给我一个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