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在刘荣富家新落成的三层楼的房顶上。45岁的他刚从田里回来,一边掸着身上的尘土一边和记者搭话,喜悦之情写满他沧桑的脸。
刘荣富是福建省武夷山市新丰街道洋墩村农民,他的新房地处武夷山市区鸭母洲,房屋的右面是静静的崇阳溪,左面是青青的山,前后都是8米宽的小区道路。
| |
洋墩村590多人149户,其中有540多人130户在这里建起了小洋楼。村民们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就不断享受着政府扶贫,而这次真的扶到点子上了。
给钱给物
年年扶贫年年穷
洋墩村海拔较高,是省定老区贫困村,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极为恶劣。村民分散居住在13公里范围内的每座山头上,交通极为不便,饮水更是困难,唯一的一条进村盘山公路由于无人管护,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村民们虽住在山头,却没林、没竹,唯一的生存来源是处在半山腰的1000多亩“望天田”。
杨林兴是洋墩村四组农民,说起居住环境的艰难,他连声叹息:他的那个自然村有31户人,最集中的只有5户,基本上是一人一座山头;户与户之间是黄泥小径,窄、小、陡、滑,一遇雨天连摩托车都无法推行,割下的稻子人没法挑,只能通过牛拉独轮车将谷子拉回家;喝的是稻田水,一到夏天那水就充满着牛粪味、农药味。恶劣的居住、生活环境造成村民生活困难,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800元。各级政府扶贫,成了村民的依赖。村民项洲文说,政府的扶贫,从送种子、猪仔、小牛到花巨资修路,村民也因此养成了惰性,不愿走出这“温柔乡”。
整体搬迁
脱贫致富有了新平台
2004年7月,省委、省政府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下派了208个干部到村里任职。省体育馆支部书记、副馆长朱胜被派到了洋墩村,担任第一书记。
2003年,洋墩村有12户农民因地质灾害而必须搬迁,这成了朱胜下派的第一件任务。洋墩村离城相对较近,山脚下就是市区鸭母洲,朱胜认为如果搬迁到这里,村民既可以进城打工,又能照顾到农田,通过融入城市,转变思想观念,洋墩村才能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如今,洋墩村造福工程安置小区进展迅速,大部分农户的房子已封顶。
洋墩村搬迁后,脱贫致富有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刘荣富是第一户搬进新居的农民,虽然地面只是很粗糙的水泥地,锅灶也还没打,但老婆已到度假区的宾馆打工。他说:“当时村民不愿下山,害怕下山后没事做,现在看来只要勤劳,还是有收入的,我妻子每月包吃包住还有500元工资,这比干农活强多了。”村民项高仁打工已有10多年了,他说,有了安身地,现在我打工赚钱就是养家,负担轻多了。
如今村里出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已增至260多人。目前,武夷山市也派出了专门人员,对所有贫困村的农民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也请有关企业进行订单式定向培训,为他们走出贫困创造更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