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5日,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果园村孙官组。暖暖冬阳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照射在王发林家摆设一新的客厅里,门上红彤彤对联,使人感觉到这户人家搬迁新居后的喜庆。
“哎,老王,搬新家了也不通知一声,我们也来喝杯酒嘛!”面对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干部的嗔怪,王发林和爱人赶紧端茶递烟,让大家分享乔迁新居的欣喜。
| |
在新房前挂着的庭院改造规划“两图两表”上,记者看到了王发林家过去住房的照片,虽在同一地点,却有天壤之别:照片中低矮破旧的老瓦房与眼前白墙青檐的楼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要不是搞新农村建设,修新房子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王发林告诉记者,村里在上级的帮助下发展特色农业和都市农业,村民们种花卉、搞养殖,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村里的新房一年修得比一年多,一家比一家修得漂亮。2006年,在得到政府60吨水泥和3000元现金的补助后,自己也修起了这栋100多平方米的新房。
指着村头一排排花卉大棚和一栋栋新房,果园村村委会主任陈厚兵说:“两年前,村里动员村民进行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可任凭干部在大会小会上说破嘴皮,就是没人响应,关键原因是村民穷,实在拿不出钱来搞。而现在不用干部讲,大家都能自觉美化家园”。如今,果园村农民人均收入达4370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和养殖专业村。“有了经济支撑,新农村建设就不难搞!”村里景况的今昔对比,使陈厚兵如是感叹。
其实,陈厚兵的感叹中不仅有农民致富增收后的喜悦,也有白云区在新农村建设刚开展时面临的无奈:“十五”期末,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已达40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45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民收入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全区农民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社会事业、服务设施配套依然不足,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核心”。贵阳市委常委、白云区委书记马长青认为,只有始终坚持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为落脚点,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才能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于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组织”作为正式内容,去年初写进了白云区委区政府建设新农村实施意见。紧扣“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组织、营造新环境、树立新风尚、培训新农民”六大任务,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总揽“三农”工作,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成为全区干部的共识。
由区委区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农户增收”内容,在白云区启动新农村建设实际操作中变成了这样的行动:瞄准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业,以“六大产业带十大基地”建设为载体,按照“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思路,围绕蔬菜、花卉、养殖、加工、旅游五大优势产业,打造万亩花卉木苗、万亩晚番茄基地、万亩香葱基地、万亩经济果品、万头二元杂交猪等多个“万”字头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全区基本形成以花卉为龙头、养殖为支撑、蔬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此外,依托长坡岭森林公园、都溪林场等资源优势,白云区还在黑石头、大里、上水等村发展以农家乐、生态农家游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产业。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投入。2006年,白云区共安排各项支农资金1858万元,其中,800万元直接用于新农村建设。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户无论是种植特色蔬菜、花卉还是搞养殖,都将获得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资金补助。白云区还规定,今后每年均要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要是没有政府的补贴,去年我可亏定了”。记者遇到杨明时,这位果园村的养猪大户恰巧开车外出送猪回来。2006年,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按每头500元的价格,给了杨明50头猪苗的补助。虽然前段时间生猪价格走低,但因有了2.5万元的政府补助分担养殖成本,杨明尚有几万元的赢利。
“2006年对农村的投入,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均为历年力度最大,这显示了区委政府实施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决心!”白云区农水局一名干部给记者算账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采访中记者发现,白云区许多村寨均有一批信息灵、观念新的新型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这些被称为“经纪人”的农民并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却为农业产业化做出了贡献。白云区鼓励和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支柱产业领办和参与专业协会建设,“支部+协会”、“产业党小组”、“支部建在协会上”等组织设置模式。目前,全区共有16个产业协会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得力帮手,提升了农民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刘统富是都拉布依乡黑石头村香葱协会会长。近几年来,他通过香葱协会将本村的香葱远销到了广西、重庆和省内许多地方。仅去年,协会就销售了村里的300多万公斤香葱。前不久,因香葱协会对推动都拉布依乡香葱产业化作出了贡献,贵阳市蔬菜办还特意奖励了刘统富一辆摩托车。
2006年岁末盘点,白云区实施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成为这样一组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185亩,产值突破1.2亿元,产品打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全年种植蔬菜3.6万亩,外销蔬菜收入达6652.16万元,“金摆茅”晚番茄、黑石头香葱等特色农产品名扬省内外市场;畜禽养殖业规模初具,建成养殖小区10个,成为贵阳市最大的畜禽种源供应基地之一,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首次达到40%;白云“一日游”品牌初步形成,长坡岭、都溪林场生态旅游势头不减,旅游业带动了100余农户,产值达570多万元。
麦架镇青山村半数以上农民“洗脚上田”,摇身一变成了花农,全村花卉大棚已有400多个,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邻近小河村花卉产业发展。都拉布依族乡黑石头村80%以上农户种植香葱,人均收入超过了6700元。每天,上百名村民一边围着水池洗香葱,一边浏览批发市场电子显示屏上的全国各地供求信息,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
白云区区长董兰杵介绍说,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使白云区以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在区委区政府的一份文件上,记者看到了该区绘就的一幅新农村蓝图: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6705元左右,到2015年,农民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增长12%,率先在全省和全市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作者:黄诚克 刘超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