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乡”的过去和现在
2007年元旦之前,记者来到灵武市。
灵武市梧桐树乡是该市有名的上访乡。现任乡长孙玉林对记者说,2005年以前,村民为了村里财务管理混乱的事,为索要欠款的事,经常到乡里、市里、自治区甚至北京上访,成为灵武市最让人头疼的“老上访乡”。
|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往年每到年底,梧桐树乡政府的大院里就聚集着来自全乡各个村的村民。前任乡长无法解决村民欠款问题,只好采取逃避的办法。到乡政府上班前,先要给办公室打电话,直到确信没有村民来要债,才敢来上班。截止到2005年7月31日,灵武市乡村两级债务高达9600万元,仅梧桐树乡的债务就有1769万元,其中村级债务为1144万元。
2006年,在对村级财务实行“村财乡代管”的同时,乡政府想方设法为村民还款200万元,并对以后逐步还款作出承诺,村民的心气顺了,再无一人到乡政府上访或越级上访。梧桐树乡财经所所长崔东说,以前这个时候,正是大院里上访的村民最多的时候,今年多好,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去了。
由想不通到举手赞成
2006年初,“三财”(财政、财务、财产)管理在梧桐树乡试点后,第一个持反对态度的就是陶家圈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陶江。陶江反对的理由是,“三财”管理纯粹就是管村干部,将村级财务管得这么紧,干部没有自主权,村里的工作还怎么干。如今,陶江笑眯眯地说,“三财”管理确实好,现在,村里凡带“财”字的都规范了,干部省心,群众放心,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修水渠的事对陶江触动挺大。2006年8月,陶家圈村因为400多亩土地撂荒,要新修一条水渠。搁以前,几个村干部“商量”一下,花多少钱就能定了。现在不同,“三财”管理规定,村内兴办公益事业,筹资筹劳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解决,采取“村民自愿、民主管理、上限控制、量力而行、财务公开、群众监督”原则。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大家同意修水渠,还同意请市里的水利专家先作预算。专家作出20万元的预算,村民代表不同意,觉得专家提出的取土方案舍近求远。若就近取土,可省去6万元。到招投标阶段,几家工程队抢着干工程,最后以9万元成交。前后相差11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告别“袋袋账”“包包账”
在李家圈村,记者问:以前是怎样记账的?村干部笑道,那不叫记账,那都是“袋袋账”和“包包账”,一大堆票据,就在一破纸箱里扔着,有正式发票,也有白条子,一两年报一次呗!群众觉得乱,连村干部都觉得乱呢!
灵武市财政局乡镇财政管理中心主任杨金城介绍说,“袋袋账”和“包包账”集中表现在2003年8月以前,全市15个乡镇94个村(现合并为8个乡镇76个村),大多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村干部人人管收支,随意开户,“白条”入库屡禁不止,村干部侵占集体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个村年吃喝招待费高达4.8万元,一个村干部一辆摩托车年耗油1万多元,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农村财产管理也有很大漏洞,集体资金购入的拖拉机、脱粒机等农资设备,由于管理不善,变成了村组干部的私有财产。特别是山坡地、河滩地等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财产,村组干部随意侵占,发包、租赁,收入不入账,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从村民上访反映的问题来看,许多村集体资金、财产管理家底不清,责任不明,流失浪费比较严重。
2006年5月,灵武市在全市8个乡镇推行村级“三财”管理改革。财政部门共筹资近70万元,为8个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统一采购电脑及打印机,为76个村统一制作安装了村级财务公开栏和意见箱。市财政局和乡镇财经所一起进行督查指导,对清理村级财务、封账清户结转、统设账户后的财务核算,集体资产的分类登记,建账立卡,村以下小型农田建设和生产性临时费用采取“一事一结一公开”的管理核算办法,整理规范所有档案。
灵武市市委书记白尚成说,村级“三财”管理,由原来的一村一户甚至一村多户,变成了“一乡一户”,且坚持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入账,支出报账使用正规发票,管住了收入的袋子,扎严了支出的口子。灵武市市长高贺昕说,对村级“三财”管理进行改革,是建设和谐农村的突破口,对净化农村经济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崇兴镇韩渠村村民史金福说,“三财”管理让村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村民晓得每一分钱的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