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到长江之滨的安徽省望江县采访,听说去年秋收刚过,古雷池所在地的该县合成圩农民便从城里请来黄梅戏剧团,连唱两天大戏。合成圩的农民心情何以如此高兴?记者决定去看个究竟。
资金整合1+1>2
“政府搞农业综合开发,俺村推广了稻鸭共生项目,俺夫妻俩包了50亩水田,养三季鸭共25000只,全年收入6万元轻轻松松!”雷池村村民、种养大户饶玉洲说起这话一脸兴奋。
| |
合成圩辖华阳、雷池两个乡镇、14个行政村,拥有7.5万人、10万亩耕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圩内抗洪排涝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着生产发展。累死累活一年,到头难有几个钱,遇上灾害有时还要赔本。圩区群众生活可想而知。
2005年,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局的指导下,望江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为平台,整合各种支农项目资金,打造合成圩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从当年10月开始,先后整合中央及省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生态林建设、农业“三增工程”、交通国债资金、测土配方施肥、水利等项目14个,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开挖沟渠36.5公里,铺筑砂石路30.4公里,架设农用输变电线路8.7公里,新建沼气池108个,新建桥涵闸站537座等,彻底改变了合成圩内基础条件落后的面貌。
由于资金集中,合成圩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土肥沃、结构优、村整洁、户安居的目标。
项目配套相辅相成
走进合成圩饶家墩社区,昔日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人畜粪便、垃圾不见了,家家户户新建的沼气池、卫生厕所和整洁的村容让人耳目一新。
人畜粪便、垃圾经过沼气池发酵,不仅为农户生火、照明提供了清洁能源,节约了生活开支,还增强了肥力,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提供了优质有机肥。稻鸭共生项目带来大量的鸭粪,使昔日贫瘠的低产田迅速变得肥沃,促进增产增收,且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粮食由传统的一年两茬变为三熟,粮、油、棉良种率迅速提高到100%。优质生态米和生态鸭受到市场青睐,引来7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圩区8个村结对发展,建立生产原料基地。
同时,交通国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圩区生活、生产道路基本实现水泥化、砂石化,为农业机械化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方便。圩区建起万亩农机化生产、收割示范基地。昔日由于道路原因无法进入农田的农业机械,被大量用于农业生产,大幅度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工效,农民余出大量的时间从事以工代赈项目、外出打工、经商或就地联合办加工厂。
“2006年,我们村不算打工收入,人均收入也要超过4000元,比去年增长21.21%。”雷池村党支部书记饶道清自豪地说。预计2006年全圩区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可增长18.23%。
管理互动相得益彰
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管理,借助于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的“一事一议”制度;而民主管理的“一事一议”制度又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增添了更有吸引力的内容。这种管理上的互动相得益彰,是合成圩“合”出新机制、新效应的又一大特色。
“从前村里开会议事,不是催粮就是要款。久而久之,群众怕开会、讨厌开会。村里议事很难召集齐人。如今政府拿钱帮咱上项目、搞建设,群众参与议事的积极性可高啦!”饶家墩社区主任饶焰明话语间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望江县委、县政府及圩区各级领导,注重培养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使圩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圩区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先后自筹项目配套资金158万元,投入土方工程建设。
2005年10月31日,工程公开招标那天,圩区45名群众代表齐刷刷提前赶到招标现场,他们还积极参与项目工程全程监理。使项目工程每方土由原计划的3.5元下降到1.9元,既节约了成本,又确保了工程质量。
一年多来,合成圩成立起稻鸭共生生态产业协会,首批实施项目的杨长、雷池、三河、雷港、雷江等一批行政村都先后成立起民主理事会、经纪人协会、农业家政服务队等,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政策背景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去年财政部在全国160多个县(市、区)开展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同时,加强支农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包括建立健全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等管理措施,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